结构性心脏病诊治新突破,内地首例三尖瓣介入手术在广东完成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1-23 14:12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顺利为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李先生(化名)开展了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成功完成了内地首例三尖瓣介入手术。据介绍,三尖瓣钳夹术是国内领先、世界前沿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标志着国内三尖瓣介入治疗乃至结构性心脏病诊治领域取得新突破。

什么是三尖瓣反流?

三尖瓣,是在心脏右房室口上,大部分时候由三个瓣叶组成的“单向活门”,它的作用是保证血液循环由右心房向右心室方向单向流动。而当三尖瓣无法完全关闭,会导致血液倒流至右心房,这就是三尖瓣反流。严重的三尖瓣反流会导致充血性右心衰竭和心输出量下降,表现为疲劳、水肿、腹胀、胃口差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三尖瓣关闭不全,对右心功能影响极大。而一旦发现右心功能不全,5年的死亡率大约在50%。

今年76岁的李先生在近年来饱受严重心脏疾病的困扰:心衰反复发作、房颤、传导阻滞、二尖瓣重度反流、三尖瓣重度反流……长达十年,李先生晚上睡觉无法平躺,甚至要通过吸氧来保证睡眠,连日常的行走都很困难。

从CRT(心脏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改善心律,到二尖瓣钳夹降低反流改善心衰,李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治疗后,李先生的心律失常和心衰情况有了改善,但心脏疾病的进展凶险,李先生受胸闷、气促的困扰。影像检查显示,李先生三尖瓣环扩张重度返流,要解决问题,要从三尖瓣“下手”。

心脏已有3根导线、4个夹子

还要进行高难度微创手术

“三尖瓣反流既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又是最常被“遗忘”的瓣膜疾病——病情进展隐匿、有效疗法匮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选主任委员王景峰教授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陈样新表示,如果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三尖瓣反流,手术死亡率约为8%-10%。

图片

王景峰教授介绍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发展情况。

作为治疗三尖瓣反流的最新技术,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拥有严谨的临床循证和创新的治疗路径,是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希望。治疗中使用的三尖瓣钳夹,可以像一个订书器一样把闭合不好的地方“订”起来。

图片

陈样新副院长介绍三尖瓣钳夹手术情况。

然而这一手术的难度系数非常高。“三尖瓣钳夹术在世界范围属于比较新、难度很高的手术。该项技术在美国于2024年授权开展,此次一旦顺利实施,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同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淑娴教授说。

图片

周淑娴教授介绍三尖瓣钳夹术手术难点。

陈样新具体解释称,这种手术需要经食道超声的辅助,但经食道超声是看左心系统相对方便,而三尖瓣在右心系统,因此医生需要隔着朝右打弯来看,而且中间还可能会隔着左心,显像效果往往欠佳。此外,李先生的特殊情况也让整个手术的难度再次叠加,由于李先生装有心脏起搏器,而跨三尖瓣有起搏电极,电极在超声下呈现强回声,会影响原本就显像效果欠佳的瓣膜超声成像。

三尖瓣反流共分为1+、2+、3+、4+、5+五个等级,李先生患上的是5+等级,也就是极重度。而且李先生的心脏里已经有了起搏器的3根导线、两年前做的二尖瓣钳夹的2个夹子。此外,患者的三尖瓣后叶是分裂成两叶的,也就是说患者的三尖瓣有四叶。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对三个叶结构的瓣膜进行微创治疗,难度就更大了。

手术顺利完成

李先生增强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专家团队考虑到李先生三尖瓣反流束较广泛,更由于曾经植入过起搏器,心脏房室经三尖瓣有一根导线,术中既要解决反流,又要避免导线损伤,有较大的操作难度。经充分术前讨论,心血管内科团队决定先用一枚“夹子”在稍远离导线部位将前叶与隔叶夹合以减少反流,根据第一枚夹子释放后情况调整后续植入策略。

图片

手术过程。

手术中,团队先从李先生的股静脉进行穿刺,手术通路建立后,心血管内科邱琼副教授和邓冰清副主任医师操作超声引导,协助团队确认三尖瓣反流的病变位置,将三尖瓣夹合系统“送”入患者的右心室的合适位置。陈样新教授介绍,手术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患者原有起搏器导线的位置对夹合系统进行精细调整,最终成功定位,并先后完成了两枚“夹子”的放置。在术中,李先生已达到了三尖瓣反流2+等级。“主要是因为李先生三尖瓣附近有一条导线,如果让夹子闭合再紧,很可能会损伤导线。”陈样新教授说。 

目前,李先生已经从心血管内科监护病房(CCU)顺利转出,恢复良好。“现在我平躺睡觉、行走、饮食都逐渐恢复了正常,也增强了能够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为攀珠峰先攀高峰

提前两年与国际先进医疗技术接轨 

此次李先生使用的三尖瓣钳夹产品是通过“港澳药械通”落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李先生是该院首个“体验者”,该手术也是我国内地首例三尖瓣介入手术。

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力推动用微创介入的方式进行瓣膜病的治疗。2017年,医院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经导管的主动瓣置换;2021年,医院在广东省首次独立完成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据陈样新介绍,医院目前是在华南地区完成该手术数量最大的医院。此外,团队还积极开展二尖瓣钳夹术培训,将技术推广至广西、海南、江西、湖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我们做过了大量的二尖瓣手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这为我们做三尖瓣手术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技术储备。”

此外,为了能让新技术快速造福患者,团队成员提前两年就开始学习三尖瓣介入手术新技术: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成熟术者交流、邀请技术团队做培训……在此次手术的准备阶段,专家团队还与香港已开展该手术的医生联合制定了多个手术预案。

陈样新提醒,三尖瓣反流是一种常见疾病,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10%~20%。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也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基本治疗方式,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需要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黄睿、杨莹、麦憬霆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王诗琪3803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