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静:从事志愿工作16年,坚持的力量源于志愿者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01-31 10:22
图片

喜迎新春,祥蛇献瑞。有一群广东街坊,仍在基层一线奔走忙碌,奋战“百千万工程”,巡河植绿,守护万家灯火……今年“新春走基层”,南方都市报推出“春节里的‘志愿红’”报道,将目光聚焦在一群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心有大爱、精诚奉献的广东志愿者身上,讲述“新春红”与“志愿红”相映“红”的广东志愿故事。

去年冬至,200多名志愿者走进广州的街道社区及医院等地,以福袋的形式将温暖与关怀送到有需要的群体手中,让这寒冷的冬季充满温情。

“谁会想到一个志愿服务项目能坚持12年?”转眼间,“福袋传城”的志愿活动走过了12年时光,内涵不断升级,参与群体越来越广。活动落地那一刻,何丽静满是感慨。

“如果有一天不做志愿服务了,我应该会哭。”何丽静自诩是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透过志愿服务这份事业,她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情谊与能量。这些,都是自己十六年来坚持实干的动力。

一毕业就进入志愿者协会,称“捡到了个宝贝”

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何丽静笑称“捡到了个宝贝”。

当时广州的志愿服务氛围并不浓厚,市民对“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都比较低。何丽静记得刚到志愿者协会那会儿,开展工作迎来的更多是质疑。

某天,何丽静打电话到一居委会,满腔热情地说道,“你好,请问最近有无活动,我们这愿意提供志愿服务。”

“啪”一声,另一头的电话挂了。自己迎来的,却是劈头盖脸一盆冷水。

图片

何丽静。

今时不同往日,从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海珠区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再到担任指导中心主任。一晃间,从事志愿工作的十六年,何丽静见证了海珠志愿服务的成长。

何丽静感概,随着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紧接着广州又成功举办亚运会,海珠区志愿服务迎来了一波春天盛景。以前更多只是年轻人参与的志愿者队伍,吸引了更广泛的人群参加。“后面,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都参与进来了。”

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也在去年下半年,何丽静被抽调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志愿者部城市志愿服务处工作。

“市民群众参与全运会志愿服务的热情非常高!”谈到广州赛区志愿者队伍的招募,何丽静兴奋地表示,自从赛会志愿者招募公告发布后,就收到了大量市民、学生和在职人士的咨询。

“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做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大家期待有更优质的志愿服务岗位,我们也需要对项目进行不断打磨,推陈出新。”

在谈到志愿服务过程中时,何丽静使用了一个网络热词——铁粉,“志愿组织者不仅要吸引粉丝,还要培养‘铁粉’,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铁粉’参与。”

何谓铁粉?她进一步解释,铁粉即志愿者骨干,承担起组织一场志愿服务的领导者角色。未来,邀请志愿体验官、做直播、利用社交平台宣传等,都是她想要扩展志愿者服务人数的尝试。

“我们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做好。”何丽静笃定地说道,如何把志愿服务做得更加专业,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何丽静发起成立海珠地区高校志愿服务联盟和专业志愿服务队联盟,搭建青年志愿者学习、交流、培训平台,凝聚维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30支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及消防、医疗、文艺等行业志愿者服务团队,指导开发志愿服务项目50余个。

目前,何丽静主要负责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城市志愿服务站的建设以及志愿服务站志愿者的运营管理。“参与倒计时一周年、穗港澳文艺志愿者音乐会等大型活动,这一切都是新的挑战......”

何丽静认为,广州的志愿服务队伍非常蓬勃,有许多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如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护团队,“我期待这些专业力量能成为今年城市志愿服务的亮点。”

“坚持的力量源于志愿者”

“这是福袋派发行动的照片,长者看到志愿者的到来,大声地在阳台上与我们打招呼,就像亲戚间的相互走访。”何丽静分享,在刚过去的冬至,第十二届“福袋传城”行动如期举行。但经历的场景,自己却仍历历在目。

通过政府引领+机构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超过4500个福袋在新年前通过志愿服务团队、公益组织等公益团体送到有需要帮助的群体手中,部分福袋还将送达贵州、梅州、连州、福建等地。

“我们最牛的地方,就是志愿项目都坚持去做,最小年龄有两岁,最大的有15岁。”交谈中,何丽静亲切地把一项项志愿服务比喻成孩子,描述海珠区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时,仿佛在描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广交会志愿服务”“广马志愿服务”“福袋传城行动”“慢时光长者关怀计划”,这些确实都像她一手带大的“孩子”。

“谁会想到一个项目能坚持12年?”何丽静深有感触地回顾,项目从初创至今,自己一步步学习打造公益品牌,从福袋设计到推广宣传,再到筹集社会资金,从提供日常用品到提供应急物资,项目内容持续丰富,参与的人群也日益扩大。

回首过往,何丽静有着太多艰难而难以忘怀的瞬间。

刚从事志愿工作时,何丽静一直在找工作中的兴奋点。十六年坚持下来,偶尔迎来倦怠。她坦言,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坚持下去的力量源于志愿者。

“最早一批志愿者带着孩子在参与”

“如果有一天不做志愿服务了,我应该会哭。”何丽静比喻,有些人做了一次志愿者,就像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未来不断生根发芽。    

她回想起最初加入志愿服务这个大家庭时,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伙伴。如今,他们大多已成家立业,而志愿服务却在传承,“最早一批志愿者带着孩子在参与。”

“甚至有的青年,因为志愿服务,有了新的职业方向。我当年带的一名中学生志愿者,考大学时就坚定地选择了社会工作,现在也是一名优秀的公益人。”何丽静说。

何丽静还想起,刚毕业时,自己毅然选择成为一名专职的“公益人”,但家人却并不理解。他们经常问:“做‘公益人’有工资吗?有发展前途吗?”这个决定让她承受着来自父母、同学、社会的巨大压力。在父母眼中,专职“公益人”的工作一点都不靠谱,但她却坚定地选择了“公益人”这个特别的职业。

“但慢慢地,我父母看到了我在从事喜欢的工作,并获得了一些成果和奖项,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何丽静还记得一个曾经的小小插曲。某天,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小豆腐块”,里面介绍社会工作的行业发展境况,注意到与女儿从事的职业相关,特地把那一小块报纸剪下来,回到家后自豪的说道,“女儿你看看,你们的专业还上了报道哩!”

何丽静的儿子今年8岁,有时会跟她一起去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耳濡目染之下,年纪尚小的他对于妈妈的工作还没有清晰概念,但在街上遇到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还是会天真地问一下,“妈妈,这是不是你的同事啊!”

新春寄语:携带着2025年的希望与梦想,我有幸投身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的志愿服务。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年里,我想以今年流行的词语——“passion”为寄语,愿我们每一位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道路上,永葆热情与激情,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统筹:陈杰生 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设计:李毅然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17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张思琦3638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