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来粤好!文旅高质量发展看广东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5-02-02 21:59
图片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广东在春节假期后又将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广东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历年来以其生猛朝气之姿、现代挺拔之态、传承深厚之势、高质发展之效,形塑成璀璨光芒,令人心生向往。

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传达了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即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9月25日,广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全面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要求,研究部署广东旅游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影响力的旅游强省,着力打造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持续释放“旅游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扛起建设旅游强省的使命责任,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做实旅游强省的丰富内涵,塑造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产品供给力、品牌号召力、产业竞争力、服务保障力,着力打造滨海旅游新高地、温泉康养示范地、现代旅游消费引领地。

自旅发大会召开以来,广东省各地市文旅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次第进入大众旅游全面兴盛新阶段,面对市民游客及入境游客的多元性及高品质需求,广东文旅产品供给持续优化和丰富。

官方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至7.77亿人次、9526亿元,均居全国首位;接待入境游客4461.2万人次,占全国的50%以上。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初步预测,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超8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万亿元,增速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24年的文旅成绩:“广东出台加快建设旅游强省若干措施,推出系列特色文旅活动和精品线路,加快建设岭南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动工建设韶关丹霞山文旅综合体,河源万绿湖入选国家5A级景区,横琴长隆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5年要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旅游、南部滨海旅游带、北部康养休闲旅游带专项规划;实施文旅投资“三个一百”计划,推进100项在建重大项目、100项重点招商项目,省级财政五年统筹投入100亿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旅游与乡村、工业、民族、康养、赛事、演艺等领域的结合文章,打造更多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壮大乡村酒店、智慧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规划建设广东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汕头规划建设大型主题公园。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优化境外人士来粤通关、支付、居住等便利措施,吸引八方来客到广东旅游度假,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图片

这是1月29日在广东省佛山市祖庙黄飞鸿纪念馆前拍摄的醒狮巡游表演。    醒狮表演在南粤大地上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存在。新华社发

开放领先,海洋领“鲜”

广东省共有14个沿海城市,早前已有《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规划》,以推动发展“交通+旅游”新业态,探索绿色交通发展新模式,打造广东滨海旅游休闲新名片。在该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滨海旅游公路兼具交通运输、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复合型功能全面实现,国家东南沿海风景道广东段成为新名片,沿线极具潮汕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琼雷文化和海丝文化的特色小镇、滨海新城在数量和品质上实现跨越发展,全面支撑我省滨海旅游转型升级。

沿海14座城市,每一座都有不同的发展节奏和特色。如2024年7月,全国首届海岛民宿大会在汕头召开;2024年,汕尾市相继打造开渔文旅活动暨海产品交易推介会、假日美食嘉年华系列活动、“咖啡+文旅”系列活动、“浮日扬帆”计划、“天下海鲜 汕尾领‘鲜’”等消费场景,将“红、蓝、绿、古、特”“山、海、湖、城”等元素融入到文旅活动中。

图片

2024年7月3日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    新华社发

国之重器,惠利“诗和远方”

广东境内“国之重器”不仅呈现了科技力量和匠心精神,更为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比如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庞大工程就为旅游注入大能量。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之后,这座黄金通道为广东中山市带来了超级流量。2024年7月-11月,五个月时间,中山市接待游客17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3%;接待过夜游客502万人次,同比增长40%;实现旅游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90%;全市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94万人次,同比增长77.5%。游客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广东省内外市游客占比明显提升,一日游火爆,粤B车大量出现在中山城乡街头。旅游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旅游收入中餐饮、购物消费占比增长特别快,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基本上是全城设宴,餐馆“乳鸽指数”一度成为珠江口两岸游客互动的晴雨表,部分重点餐饮企业收入接近翻番。此外,交通、住宿消费总额和占比也明显增长。

胸怀世界,“侨”见世界

广东是侨乡大省,潮汕、江门、梅州等地均为世界闻名的侨乡,“侨文化”是广东文旅独具魅力的名片。

以江门为例。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赤坎·广东华侨国际旅游度假区经过2年试运营,于今年1月6日正式对外营业。赤坎度假区依水而兴、因侨而盛,拥有600多座骑楼,岭南、南洋、中东、欧洲风格建筑各美其美,承载着无数华侨华人的乡愁与记忆。先后入选了省级旅游度假区、省职工疗休养基地、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等,成为广东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近年来,江门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将文旅发展与“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凸显侨乡特色,持续提升赤坎华侨古镇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试运营两年来,600多万海内外游客走进赤坎度假区,感受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独特风貌和美丽优雅、生机勃勃的崭新活力。

图片

今年1月初正式对外营业的赤坎·广东华侨国际旅游度假区在这个春节假期准备了不同主题烟花秀、新春大剧迎客。 赤坎华侨古镇供图

在试运营期间,赤坎华侨古镇持续推出“赤坎好有戏”系列沉浸式演艺活动,升级打造《豪门有戏》《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超50场“非遗”大戏与演艺节目;推出“赤坎火秀”——集烟花、铁花、火壶、舞火龙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精彩表演……正式开业后,这些精彩内容都将成为常态化产品,每位前往的游客都可尽兴体验。此外,还有《红色婚礼》《摩登时代》《火秀》等王牌演艺全新亮相,讲述开平赤坎变迁史的大型文旅实景演艺项目《归途》也将于春节期间正式上映。

江门深挖开平碉楼—赤坎度假区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其广东唯一世界文化遗产优势,全力推动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1月-11月,该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约368万人次,同比增长42.08%,实现旅游收入22.54亿元,同比增长51.36%。打造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展示馆,推动《碉楼》《碉楼·寒燕归巢》等剧目巡演,引入3D互动体验项目,讲好华侨历史和碉楼背后的故事。建立“双世遗”数字档案,对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26座碉楼、19座省保建筑以及3000多件银信(世界记忆遗产)全部扫描形成电子文档,以数字技术推动文旅创新。

近年来,“开平—台山”以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守品质、持续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动力,优化旅游服务体验,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打好文旅供给“组合拳”。

图片

1月23日,在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街头表演。    当日是农历腊月廿四,南方“小年”。广东潮汕地区素有“过小年 迎大年”的传统,当天汕头市潮阳区的英歌队伍纷纷走上街头,进行巡街展演,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新华社发

汕头的“侨”文化也强势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去年11月,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世界潮商大会是海内外潮籍华侨华人公认的层级最高、领域最广、影响最深的侨界、商界国际盛会。“两大盛会”首次在汕头同时同城举办。文旅日益成为当地大众日常“刚需”,文旅产业作为重要载体,助力当地特色产业乘势而上。近日,在广东省新闻办举办的“请到广东过大年”新闻发布会上,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彭聪恩现场展示了两款汕头市澄海区研发的积木,一个是海鲜风筝,一个是西堤悬日,这两个场景均为外交部发言人推荐的汕头美景。在回答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时,彭聪恩表示:“积木代表了我们玩具的前沿,希望既能够推动制造业当家,也能够推动文旅消费。”俗话说“世界玩具看中国,中国玩具看广东,广东玩具看汕头”,而业界分析“汕头玩具出路在积木”。放眼当下,搭积木是十分疗愈身心的事情,男女老少皆宜,而且积木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千变万化,所有动物、风景都可以拼搭出来。

广东“村晚”,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广东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4年评定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31个镇及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06个村),而“村晚”的发展则日益强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自2024年起在全省广泛开展“四季村晚”活动,持续擦亮“村晚”品牌,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2024年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渔湖街道渔江村等12个举办地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同时遴选公布了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东洞村等69个省级示范展示点。据统计,2024年广东省共举办“四季村晚”活动1708场,累计服务群众近2098万人次。

图片

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冈下村“秋收悦享”主题村晚。

广东省各地“村晚”坚持群众唱主角,由群众编、群众导、群众演,实现群众看、群众乐,充分激发群众的文化创作和表演热情,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如在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六都社区,“村晚”所有节目均由各镇、村的村民共同策划、创作及演绎,不仅编排出了融合当地非遗项目的鱼花节情景表演,还创作出《云安是我家》《我的家乡横洞村》等精彩节目,共同上演了一场乡村文化盛宴。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社冈下村“村晚”的活动现场同样热闹非凡,创作灵感来源于高岗镇豆腐节民俗活动的情景歌舞《豆腐抛出幸福来》、小品《一碗豆腐花》以及《欢腾的猫狮》《高岗飞出金凤凰》等具有佛冈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节目相继登台,向广大群众传递美好的生活祝愿。

广东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创新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村晚”活动出新出彩,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如河源市龙川县田心镇甘陂村“村晚”结合畲族特色文化,开展“鱼王争霸赛”、竹竿舞体验、乌饭盛宴、篝火晚会等活动,现场氛围欢乐热闹;清远市连州市瑶安瑶族乡盘石里村在当地传统节日“神老节”期间举办夏季“村晚”活动,除了“浴神”仪式展示、村民游客泼水互送祝福外,还有原生态瑶歌《敬茶歌》、传统舞蹈《瑶族布袋木狮舞》等代表连州瑶族地域特色文化的精品节目轮番上演。

图片

广州市东洞村万果小镇营地派潭“村晚”。

省内各地以“村晚”为契机,整合乡村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动,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如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秋季示范展示点之一的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当地充分发挥“村晚+”作用,将东源的非遗项目、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衔接起来,既有融入场景的民俗文化展演、文艺演出,还有非遗项目展示、特色农产品推介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到场游玩,带动群众、商户增收近40万元;东莞市厚街镇涌口社区“村晚”开展的“线上年货节+线下非遗市集”;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沙蚝社区“村晚”携手沙井金蚝美食非遗民俗文化活动举办的“蚝乡一日游”旅游活动,设立了沙井风味美食街、沙井蚝展销区等,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乡村体验,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广东“村晚”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25年南雄市珠玑镇珠玑村被确定为全国秋季“村晚”主场活动点,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西山村等15个点入选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

人文湾区,“非遗+百业”释放消费潜力

在“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首个春节假期来临之际,一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全貌的盛会“人文湾区·璀璨非遗”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于深圳展出,现场共展出大湾区“9+2”城市的337件非遗展品,以呈现“人文湾区”共同的文化内核、情感共鸣和粤港澳三地文化魅力。

图片

“人文湾区·璀璨非遗”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南都、N视频记者 霍健斌

该展览以春节为契机,以非遗为载体,深入挖掘大湾区文化内涵,通过“湾区赏春·同观一台戏”“贺岁迎春·同饮一盏茶”“庆岁献春·同鉴一器辉”“良宵游春·同赏一花灯”“灵蛇跃春·同品千秋艺”“文创启春·同享百艺新”六大板块,让市民游客深刻感受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体验“来粤过大年,湾区大团圆”的创新与活力,见证“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和谐共生。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展开的“非遗+百业”全城联动活动也在深圳展开,完美呈现了湾区特色、岭南韵味的“团圆美满”春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在春节阖家团圆之际,该活动为市民游客搭建起一座亲近非遗的桥梁,打造“非遗春节”的消费场景,发扬“人人都是人类非遗春节的传承人”“人人都是湾区非遗的传播使者”理念,释放新的文旅消费潜力。

结语

文艺走向大众,大众参与旅游,市民游客开启一段段超越风景的美好文旅生活;广东文旅业界在持续优化供给的过程中,跨界、破圈,拓展“边界”,文旅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随之迭代升级。

广东正迎来有风景、有场景、有实力、有毅力、有作为、有担当的文旅革新时代,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广东文旅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高效发展的基本态势持续“出圈”。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片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陶新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高质量,新气象!2025年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