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卢婉珊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日广东省财政厅在《中国财政》上发表了题为《广东:抢抓先机谋划三项改革积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文章。据介绍,广东省财政厅找准零基预算、财政体制、财政管理三方面改革切入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破题开局。
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通过预算优化调整,腾出资金超100亿元
从2025年预算编制开始,广东省一盘棋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据了解,该项改革由省级带头实施,覆盖全部117个省直单位,21个市、122个县区全部主动跟进改革。
同时,广东对省级预算分配到项目的专项资金,在预算编制时优化调整预留额度,同步清理整合,引导部门破除基数观念,优化支出结构。据介绍,2025年,广东省级预算优化调整专项资金项目112个,腾出超过100亿元资金;取消支出项目180个,收回27亿元;推动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县镇村建设、贴息担保等4类资金整合,破解多头安排、交叉重叠问题。
此外,在产业科技、农村集体经济等领域,广东探索实施由无偿补助改为“股权投入+专项奖补”新机制。2025年,广东省级预算安排产业科技“补改投”资金50亿元,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推动平台共建、技术共创、成果共享;安排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补改投”资金50亿元,通过投资建设农业农村经营性资产,将收益落实到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强化财政体制激励导向
广东着眼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体制激励导向。通过加大财力下沉力度,调动各地大抓产业、培植税源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政自给能力,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其次,广东坚持以实绩论英雄,视市县高质量发展成果给予资金激励和政策倾斜,打造新增长点,推动全省财政经济发展格局由珠三角地区“火车头”带动型逐步向全省各地“动车组”奔跑型转变。
此外,广东通过健全县级为主、市级帮扶(兜底)、省级兜底的分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分级保障责任,推动市县主动降本增效,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以“制度+技术”形成震慑
挤出项目“灰色成本”
围绕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广东探索运用区块链和数字人民币等前沿技术,拓展数字财政应用场景,试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穿透式监管。
一方面,在不改变现有支付体系前提下,将资金支付业务链条延伸到政府投资项目承包人、分包人等下游环节,解决资金离开国库后难以向下穿透监管的难题,补全资金流转监控“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建设资金穿透式监管系统,与数字财政系统、代理银行核心支付系统实现三方联动,凝聚力量协同监管,系统管控政府投资项目参与各方行为,以“制度+技术”形成震慑,挤出项目“灰色成本”,实现降本增效。
此外,通过分类设置预警规则,实现对项目参与各方资金流转全过程实时线上监管,及时发现和预警截留挪用、违规转分包等问题,全面提升资金支付规范化和监管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