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近4倍增长,新版防治指南推出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2-11 11:20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约每10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我国1型糖尿病高发于10至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增长了近4倍。2月9日,“赋能基层医路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全国巡讲项目”正式启动。大家关心的糖尿病防治有了新进展,新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有诸多重要更新,涉及筛查诊断、控糖方法、治疗方案选择等多个关键方面,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图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共同主任朱大龙表示,新版指南突破性地涵盖“全病种、全人群”,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首次增加“1型糖尿病”及“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章节。新版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参考,帮助基层医生用好、用活“工具书”,也是对《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积极响应。而随着全国巡讲项目向基层推进,将促进我国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水平的均质化,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要点一:重视糖尿病前期筛查及诊断

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复查1次。糖尿病前期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的诊断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筛查和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无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的,患者需改日复查。

图片

要点二:早期良好控糖是关键

在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章节,指南更新强调重视个体化治疗,血糖管理仍是基本策略,并特别指出“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A)”。A级推荐,即充分证据的强推荐。

朱大龙教授解读:“新确诊患者应尽早实现血糖达标,即糖化血红蛋白<7%,有助于保护自身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有利于远期血糖控制。身体的代谢循环是有记忆的,让血糖长期处于合理值域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最终实现高质量生活的慢病管理目标。”

朱大龙教授进一步补充道:“早期达标除了血糖外,还包括血压、血脂以及体重等全方位的达标。早期联合的手段有很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或联合不同的药物,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点三:口服降糖药不达标,胰岛素起始治疗新增复方制剂选择

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三个月血糖不达标的患者,2020版指南推荐了“基础胰岛素等三类药物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新版指南首次将固定比例复方制剂纳入起始治疗推荐。

目前,临床进入应用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包括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和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研究显示,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具有降糖作用强、低血糖风险小、对体重影响小的特点。

图片

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HbA1c≥7.0%的T2DM患者的胰岛素治疗路径图

朱大龙教授指出:“在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血糖仍不达标,即糖化血红蛋白≥7%,应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部分患者对于‘打针’有所顾虑。胰岛素是人体的生理激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处于‘不够用’、‘不好用’的状态,外源补充可以帮助实现早期血糖的达标。”

朱大龙教授介绍:“对我国患者而言,空腹与餐后血糖‘双高’是常见的。一方面,患者胰岛功能受损,空腹血糖高;同时,中国大部分患者的饮食控制不佳,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导致餐后血糖居高不下。固定比例复方制剂是一种简化治疗方案,可以双管齐下,从机制和便利性上帮助血糖达标。”

要点四:首次增加1型糖尿病章节,推动防治关口前移

新版指南将“在高危人群(一级亲属等)中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筛查亚临床期1型糖尿病,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风险”作为A级推荐。同时,新版指南指出,Teplizumab是首个且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的二级预防疗法,适用于成人和8岁及以上儿童2期1型糖尿病患者,以延缓3期1型糖尿病发病。

朱大龙教授表示:“我国1型糖尿病高发于10至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过去20年间1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增长了近4倍,患病人数居全球第四。通过对高危人群的早筛早诊,为早期干预赢得了‘黄金窗口期’,降低对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冲击和经济负担,对促进1型糖尿病防治关口前移有重要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曾文琼

实习生:陈瑞怡


1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