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网络“黑嘴”,小鹏汽车打了个样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2-18 19:42

2月17日晚,@小鹏汽车法务部发布公告:针对有人在网络上造谣“L3级自动驾驶首例判决”,2月13日,小鹏汽车向公安机关报案。2月14日,广州市公安机关出具破案告知书,表示主要犯罪事实已查清,相关证据已经获取,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到案,现已破案。小鹏汽车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对公安机关的高效工作表示高度赞赏,感谢他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事件并不复杂,但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却很典型——先是有网友发表题为《L3级自动驾驶首例判决!车企担责70%,智驾法规全面重构》的帖文,称2025年2月广州法院对一起L3级自动驾驶追尾事故作出判决,因系统未识别静止障碍物,车企承担70%赔偿责任,车主自负30%。针对此传言,小鹏汽车法务部随即发文称文中所描述的车辆碰撞事故、诉讼及法院判决纯属捏造,并表示已经对该账号发布的全部不实内容完成取证,将对造谣者和传播不实信息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帖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后,企业及时应对,有关部门迅速介入,这一连串针对涉企不实言论的反应,都显得难能可贵。

对于企业来说,上述反应无疑是恰当的。网帖所提及的信息极具误导性,一旦广泛传播,对企业声誉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忍气吞声,单纯就事论事,在互联网上与网友“对线”,讲事实论道理,未必能澄清事实,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挽回。道理很简单,在这个社交媒体极其发达的年代,与过去相比,信息的传播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谣言的生产成本极低,且破坏性越来越大。企业必须通过切实行动,依靠强有力的手段才能维护自身权益。

同样,公安部门积极介入也很有必要。如今互联网与现实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舆论的影响非常大,哪怕是粉丝量有限的网友,只要说的话煽动性足够,往往能掀起舆论漩涡,制造一个“大新闻”。尤其是针对企业的不实言论,往往夹杂各种利益诉求,或直接要挟,或被有关方利用,用来打击竞争对手。涉企舆情充分展现了舆论生态的复杂性,公安部门对此显然不能坐视不管。从立案到侦办,公安部门的高效工作表明了一种态度,即对于打击网上不实言论,对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公安部门有着充分的决心,行动亦足够坚决。

面对类似情况,过去各方的反应往往会慢半拍,企业担心维权成本太高而进退两难。近年来,涉企违法行为危害越来越大,对于加强企业保护的共识逐渐形成。从这个角度看,小鹏汽车方面以及公安部门的积极行动可谓教科书式的应对,值得有关方面借鉴。

无独有偶,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案例涉及传统产业、中介行业、科技企业、征信机构等不同领域。在这些案例中,有自媒体账号发“黑稿”诋毁企业名誉;还有人针对企业创始人发表贬损性言论,构成对企业名誉权的侵害。对此司法部门及时行动,予以鲜明否定和严厉制裁。典型案例的发布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对于增强企业信心、稳定企业预期、激励企业家创业创新皆有重要意义。

小鹏汽车的做法获得认可,而有关部门的积极行动无疑会进一步传递信心。应对涉企违法行为,各方做好本分,企业正当权益才能得到维护。

编辑:何起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新广东•论见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