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让千余名师生穿越千年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2-25 15:03

当课堂的界限被打破,音乐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化作情感的流淌,这样的沉浸式课堂有多特别?近日,来自深圳市云端学校和深圳市福田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黄埔学校的200名同学来到深圳音乐厅,在“每周半天计划”实践活动中,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音乐艺术之旅。

浸润式音乐课堂

让美育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

当管风琴的低音声部在音乐厅内缓缓铺开,空气仿佛被注入沉静的庄严。学生们屏住呼吸,跟随青年管风琴演奏家常晓婷老师的演奏,徜徉在这段美妙的音乐旅途中。 

从巴赫《d小调托卡塔》教堂圣咏切换到星际航行《No Time for Caution》,学生们不自觉向前倾身,试图看清常晓婷老师是如何通过机械连杆将动作转化为千变万化的声响。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台管风琴共有86个音栓,包括长笛、簧管、弦乐等类型的丰富音色。”这台被誉为“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的巨型管风琴,以其震撼的音效和丰富的表现力,深深吸引了在场师生的目光。随后,常晓婷老师还为现场学生们讲解了管风琴基础知识,并特别介绍了眼前这台管风琴的特点。

“音乐虽然是无形的,但是我们能感受到音符就环绕在我们的身边,而音乐厅是这个神奇的音乐世界的重要载体。”在管风琴课程最后,常晓婷老师说道。

接着,师生们共同观摩了深圳交响乐团和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宁峰带来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排练。随着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林大叶轻抬手腕,乐手们的目光聚焦于挥动的指挥棒,弦乐声部以柔和的颤音铺开,木管组跳跃的音符轻盈洒落。

各种乐器音色的交织与碰撞,让学生们真实地“触摸”到音乐的肌理。此时,音符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一把把打开学生们对音乐兴趣的钥匙。

“平时一票难求的演出,如今就这样近距离呈现在学生们面前,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传统音乐课难以复制的。”现场一位观摩的音乐教师感慨道。

她进一步解释道,“在教室里,我们只能通过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交响乐,但在这里,学生能亲眼看到指挥家的每一个手势,亲耳听到乐器之间的微妙共鸣,甚至感受到音乐厅声学设计带来的震撼效果。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

作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地标,深圳音乐厅年均举办逾百场高品质惠民演出及艺术大师课,为学生搭建起校外美育的优质平台。一直以来,深圳依托深圳音乐厅等专业艺术场馆,打造多元化的浸润式美育新模式,通过“馆校合作”推动美育场域向纵深拓展,鼓励更多学校引领学生走出校外、走进音乐厅。


图片

 

“5G+云端”

让艺术教育“零距离”

“铮——”一声浑厚的泛音从古琴荡漾开来,箫声也从斜后方幽幽切入……现场200名学生正围坐在舞台前,屏气凝神地聆听深圳市古琴艺术(虞山琴派)代表性传承人羊琼老师与国家一级演奏员魏荣老师带来的琴箫合奏《酒狂》。

800x534_67bd66364a88e.png

800x600_67bd66363e425.png

与此同时,来自坪山中学、育才实验学校等15所学校30多个班级的1400余名学生通过云端同步感受着穿越千年的音乐魅力。

从琴体构造的匠心独运、指法技巧的精妙绝伦、音色韵味的空灵悠远,到情感表达的深邃细腻、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羊琼老师带来的古琴课程《穿越千年的声音密码》以“构造、指法、音色、情感、文化”为脉络,引领学生们层层解密古琴的艺术精髓。

课程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上台,在羊琼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勾”等基本指法。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叶瑾瑜同学现场演奏了经典古琴曲目《良宵引》,其指尖的细微动作通过高清大屏幕实时呈现,云端也传来坪山实验学校、宝安区裕安学校的课堂上学生们共同演奏的琴声。

与此同时,云端学校另一组校外实践课程的同学来到深圳市博物馆,化身文化探索者,在正展出的“数风流人物 明清肖像画展”中寻找与古琴相关的画作,并通过云端平台,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分享给线上线下课堂的同学们。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课堂。”深圳市云端学校相关老师介绍,课程全程贯穿“体验式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上台尝试古琴指法,还能通过云端与博物馆研学团队、异地班级实时互动,在“做中学、学中悟”的过程中深化艺术感知力与文化认同。  

羊琼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更多孩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千年古琴‘活’在当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首次将5G+教育城域网接入深圳音乐厅,依托“直播+双向互动”的创新模式,打破空间壁垒,实现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广联互通。

在校外实践课堂,声学原理不再停留在课本,而是化做可感知的声波振动;音乐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交响乐团的排练现场。深圳正以“馆校协同”为支点,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下,打造美育新样态。

随着“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深圳将持续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以技术为桥、以文化为媒,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艺术教育新生态和“万物为教材、世界作课堂”的全域育人新格局,助力每一位学子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探索艺术之美、绽放成长光彩。

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朱晓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