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盛事,坪山麒麟舞总是跃动街头,传递着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坪山区坪山街道通过守护文脉、代际传承与数字活化,积极探索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坪山麒麟舞活化传承新路径。
守护文脉,构建非遗保护体系
面对麒麟舞学习人数减少、受众认知度有限以及保护方式相对落后等现实困境,坪山街道办多次探访坪山麒麟协会,共同讨论保护传承坪山麒麟舞的办法,组建由街道、社区、麒麟协会等多方参与构建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
坪山街道和平社区党委积极响应号召,牵头组建了麒麟舞传承工作小组,广泛收集坪山麒麟影像资料,共同建立了系统的坪山麒麟舞电子档案;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畅游麒麟文化,传承民族薪火”客家麒麟文化体验课,由坪山麒麟舞第五代传承人曾棋威带领居民近距离学习麒麟舞步法、解读非遗文化内涵,增进居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代际接力,培育传承新生力量
“扎马步要像树根入地,舞麒麟要有虎豹精神!”67岁的第四代传承人黄耀华对学生相当严厉,作为掌握全套舞麒麟动作、武术及伴奏技艺的“传承人”,他先后组建19支坪山麒麟队,培养1000余名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坪山麒麟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
谈及坪山麒麟舞的传承问题,坪山麒麟舞第五代传承人曾棋威表示,“我们现在亟需新的力量加入到舞麒麟的队伍中来。”为此,坪山街道和平社区积极链接坪山客家麒麟协会和坪山中心小学的合作,在校内开设麒麟舞兴趣培训班、成立麒麟舞蹈队,通过“老带新”的方式让更多学生近距离并亲身体验舞麒麟,吸引了六十余名的学生参与。
“臀部往下坐,注意力要集中,呼吸要平稳,把马步扎稳,一定要坚持!”在坪山中心小学的体育馆内,口号声和铿锵锣鼓声每周准时响起。麒麟舞蹈队的小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专心练习基本功。课程中还加入了趣味游戏和激励机制,让麒麟舞的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又不失严肃。“此次校园麒麟舞兴趣班活动也让我们发掘到了一些好苗子,希望可以持续培养。”看着认真训练的学生们,曾棋威眼里满是欣慰。
经过数月的刻苦训练,这支学生麒麟队已在坪山中心小学的校运会开幕式等重大场合多次亮相。通过麒麟“舞”进校园,让麒麟舞文化走进年轻一代,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探索“非遗+”,开拓文化发展新场景
“看着孩子们接稳麒麟头,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坪山麒麟舞的‘野生代言人’,老传统才算真正‘活’了。”和平社区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坪山麒麟舞发展,和平社区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非遗麒麟巡游展演、文化讲座、科技赋能等活动,开拓非遗活化发展新路径。
在客家文化里,每逢传统节庆或重大活动,都少不了麒麟作为祥瑞之兽庆贺的身影。今年元宵佳节,坪山街道举办的“麟动坪山”麒麟巡游展演活动上,八支麒麟舞蹈队沿着主干道巡游纳福,一同传递着节日的喜庆。其中由和平社区、坪山中心小学推选的“小麒麟”队伍也参与其中。他们身着金红相间的传统服饰,手持麒麟头,随着鼓点在巡游队伍中或摆动或跳跃,矫健的身姿、灵动的神态引发沿途市民阵阵欢呼。
坪山麒麟协会也在积极探索麒麟文化的活化路径:“非遗+历史建筑”,将客家麒麟舞兴趣班“搬”到坪山社区“老粮仓”——原坪山镇粮食管理所,让孩子们一边了解老粮仓的历史,一边感受舞麒麟的魅力,让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跨时空对话,更好地将本土文化进行传承;“非遗+高校”,联合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开展“数字舞麒麟”非遗数字化传播推广项目,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准确记录麒麟舞传承人的动作,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动作数据和数据库,为后续的麒麟舞动作指导。
从祠堂祭祀到巡游展演,从师徒相授到“数字舞麒麟”,坪山麒麟舞的活化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路径。和平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坪山麒麟舞作为目前坪山区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客家人的记忆与精神。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文化传承形式,让更多人能够深入地接触和了解坪山麒麟舞这项传统文化。”
据介绍,坪山街道将不断深化“百千万工程”,深入挖掘和激活辖区内的丰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式,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采写:南都记者 曾海城 通讯员 梁翠 张马鑫 杨紫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