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倪闽景:刷题卷娃不如唤醒他内心热爱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3-10 23:47
图片

编者按

新春伊始,DeepSeek的爆火掀起新一轮AI浪潮。人工智能真切地融入并重塑着各行各业,带来创新契机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拥抱人工智能这一时代变革力量的同时,应对安全与治理层面的隐忧?

2025年全国两会之际,南都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组策划推出“进击的AI”专题报道。邀请代表委员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展开深入探讨,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脚步正不断向前。目前,一些高校已积极推动专业向人工智能方向升级和转型,多地也将“AI+教育”深嵌于中小学教育。一个教育界的共识已经形成,AI正逐步重塑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只是,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待AI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当小学生用AI写作业成为热搜,我们该焦虑还是点赞?AI横扫职场,文科生真的比理科生更容易"丢饭碗"吗?面对各地校园里摩拳擦掌即将开设的AI课,究竟会是创新教育还是新瓶装旧酒?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南都记者展开了一场关于AI与教育的深入对话。 

话锋交流中,谈及AI对教育的赋能与重塑,倪闽景犀利且坦诚地分享了他的看法:AI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人机协同进化";文理分化是伪命题,数学思维与创造力才是通识素养;中小学AI教育无需标准化课程,而是要打破统一学习的"枷锁",让孩子在自主真实的使用中重构认知。 他以《哪吒》导演饺子的事例举例,当技术重新定义"学习",教育或许正站在"消灭差生"与"催生天才"的十字路口。

在倪闽景看来,AI时代的教育,比拼的早已不是"学多少",而是"如何唤醒每个灵魂深处的好奇与热爱"。“我们的教育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公平惠及每一个孩子!”倪闽景满含期待。

图片

以下是记者与倪闽景的对话:

谈AI代写作业:

AI教育是人和机器的协同进化

只会用AI不会思考,就没意义

南都:今年新春,小学生找DeepSeek代写寒假作业引发关注。据您观察,现在学生使用AI情况如何?用AI交作业写论文的多吗?

倪闽景:AI在学校里的使用还是非常普遍的,当然也会有许多学生用它来解题、写文章,我们一般也会使用AI来生成一些新的思路,许多老师也会用它来辅助性地出考题、做PPT,我觉得这些使用现象都很正常。AI已经是教育重要的支持工具。

南都:像复旦大学就出台了AI学术规范,严格限定了AI在论文当中的占比等,您怎么看?学校应该对AI持怎样的态度呢?

倪闽景:完全靠AI来写论文,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如果只是提供相应思路、做文献综述这种,还是值得鼓励的。核心就是要通过AI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思维能力,这个方向是对的。

会使用工具是人的特点,一个新工具的出现,它一定会提升人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弱化人的能力。比如我使用望远镜这个探索工具去看远方,那我就能看到更远的、原来我看不到的东西。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的学习量会超过人的学习量,它的思维能力、容量、速度都远比我们厉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站在这个平台上,就能思考更深的问题了。

就比如刚才说的写论文,并不是绝对不能用AI来写,但是如果你只会用AI都不会思考了,那就没意义了。AI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站在人工智能基础上,让孩子更加有思考能力。

南都:但也有观点认为,AI会助推孩子学习的惰性?

倪闽景: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特点是向善、提升能力,让每个人变得更强大、更美好。而人工智能教育,也就是要将AI纳入到教育范畴里,助力青少年更好成长。通过AI赋能,文科生能编程,理科生能作曲。鼓励学生用AI拓展能力边界,这也是人工智能教育重要的意义。

AI最大的特点就是超越人的能力,所以AI教育一定是人和机器协同进化的过程,最后合成更强大的整体能力,这是AI最大的价值。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存在“双刃剑”效应,而教育就是发挥技术的利的一面,减少弊的一面。单纯地用AI不是教育,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人工智能让教育变得更强大。

图片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2月17日    2月17日,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龙岗北小学的学生与AI智能机器人亲密互动。    当日,全国各地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    新华社发(马华斌摄)

谈“文科危机”和AI“抢饭碗”:

文理之争是伪命题

真危机是教育还在教刷题

南都:近期广州市出台了中考各科目的分值调整,其中数学扩增30分居各科之首。侧重数理学科的风向吹到基教改革领域,引发了一波对“文科式微”的担忧,您怎么看一现象?

倪闽景:现在讲数学,有些人简单理解成“算得快”。事实上,数学能力绝非只是计算和解题,它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通用的底层能力。作为一门通用性工具性的学科,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数学能让一个人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我们说万物皆可数,科学的特点就是能够用数学来描述事物,数学是科学的一种底层逻辑。在育人本质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分文理科,所以加重数学学习权重是有道理的。

现在最火的DeepSeek幻方科技,它也就是数学模型,只不过一开始拿来分析股票投资。后来发现这个模型能产生智能,那就通向了AGI。诸如卷积矩阵,神经网络算法其实都算大数学的范畴,学好数学对于理解像通识AI、做好社科领域的统计分析同样有用。哪怕是文科生,数学思维掌握得当,借用工具同样能编程。

而对于“文科式微”的这类担忧,要清醒认识到,实际上AI的到来对学科的冲击,不仅仅局限于替代文科生,所有学科、行业无一例外都会被冲击、重塑,只是时间快慢问题。

南都:所以,AI抢的不仅仅是文科生的饭碗?

倪闽景:对。包括现在首先淘汰的有文科的,但也有淘汰理科的,比如说编程、设计乃至科研人员。看看去年的诺贝尔奖,纯粹用AI模型就能研究蛋白质折叠,算法直接能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蛋白质, AI For Science已经成为科研新范式。大量重复性基础实验工作甚至已经不需要科研人力投入,AI自己就完成了。这也对科研人员的原始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考验。

所以,其实不论文科还是理科,所面临的被AI替代的压力都是一样的。不能替代的,唯有热情、热爱。

就比如我热爱研究,即便我的数理不太好,但就像前头说的只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基础,我就能利用AI工具、数学工具,更好地去做研究。

南都:那您认为在现在的AI时代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倪闽景:自主、专注、坚韧,这几个核心特质在AI时代尤为重要。能看到成功人士都具备这类特点。《哪吒》导演饺子,原本学的是中医药,但他热爱动画,再加上当下动画制作的AI工具已经很强了,工匠精神再配合技术的加持,他就能成功。

AI时代的人才培养,最需要的还是基于AI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实践力,这些是机器永远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另外,人才培养策略上,还应该大规模减少统一要求的内容学习。整齐划一的内容投入时间越多,相应地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就越少,去钻研自己兴趣的时间也就越少。知识并不一定是学得越多越好,相反,最有创造力的人从来不是学得最多的那个人。

南都:那是什么样的人?

倪闽景:充满想象力的人。知识是会产生连接的,这就需要一颗想象力旺盛的大脑去连接,如果大脑里被塞满了太多的、自己并不真正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反而很难再产生创造力了。

南都:但要去改变,好像还是很难。

倪闽景:对,这种改变不是个体层面的事,而是在国家层面上要大幅度地减少统一学习内容的要求,每天只要学2个小时就够了,其他的时间可以去锻炼、去探究、去与人交往、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作业要作,只有做了才知道哪些懂哪些不懂。但没必要为了多涨一分,去卷生卷死刷题,那种没意义的内耗就不要再去做了。而且创新都是因为犯错,而不是因为考满分。

图片

新华社照片,洛阳(河南),2024年11月3日    11月3日,学生在河南省洛阳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上参加“机器人编程”竞技活动。    当日,河南省洛阳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科技节活动在洛阳市太康东路小学举行。同学们通过仿古测绘、科技航模、人工技能、科技小发明、航海模型、AI编程等一系列科普竞技和展演活动,感受科学知识带来的无限魅力和快乐。    新华社发(黄政伟摄)

谈AI进校园

“用一套标准流程来教孩子学AI,一定失败”

南都:既然聊到AI时代的人才培养,您怎么看当下中小学AI课程的推广?今年很多代表委员都提到要把AI课程纳入全学段的课程体系。

倪:所有的学科都会被人工智能重塑,而AI是不用你教的。很多扎推来搞AI课程的学校、教育专家,他们的思路还停留在传统教学路径的依赖上:AI很重要,那就要开足课时,再搞一套课程标准、培训老师,然后上课、考试,最后评价方式可能就是发张考卷给你,ABCD选一选。

AI课程绝对不是这样的逻辑,它的逻辑就是让孩子用就可以了。老师陪伴孩子一块用,老师跟着孩子一块学,而不是把老师教会了再教孩子。因为AI的掌握水平,一定是孩子比老师高,这一代孩子才是AI世界的原住民,孩子的学习能力远超大人。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存在什么人工智能课程这个说法,非要去搞一套标准来教孩子学AI做AI,没用的,一定失败。

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学习数字化信息化的路径依赖。

南都:所以,您怎么看AI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倪: AI让这个时代真正有望能迎来大规模的因材施教,从统一教学过渡到千人千面。

在这个新时代,AI也是你的一部分,它懂你,它知道你哪里容易犯错,他会分析你,然后帮助你一块进入,帮你复盘,和你一起成长。非常个性化的学伴,它甚至可以做到“消灭差生”。

南都:青少年AI素养培育,本身也是科学教育的范畴和重要落地抓手,您这几年一直有提案建议倡导科学教育,今年在这块还带来哪些新建言吗?

倪:今年我还提了一个,取消科技类竞赛的白名单制度。

白名单的特点就是少而精,“少”的直接导向是只有少部分孩子能参与。但我一直认为创新要依靠每一个孩子,而不是依靠少部分人。科创比赛活动是激发孩子们科创活动最好的方式,只要明确不允许向学生收费(包括变相收费),就应该积极支持,让全社会都能提供孩子们更多的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来带动学校、家庭和孩子们参加科创活动的积极性。

再讲一个更深层次的点,正是因为有了竞赛白名单,才会有人把上了“白名单”的竞赛作为入学的依据。正因为是官方认证的,尽管阳光入学政策明确了不能将这些竞赛成绩做依据,但对于某些违规掐尖的、点招特长的学校,它反而成为了盖章的依据。而传导到家校链条上,因为有白名单,我要获这个奖,那么家长就会动用各种资源,老师动用各种资源,竞赛本身就偏离了科学教育的初心,落入了功利性的陷阱。

据我所知,年前科协办公厅针对这些乱象,也下发了类似“打补丁”的措施,明确不再接受15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参赛,这样的确能绕开功利性的问题。但现在科技类的竞赛是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我认为还是要想方设法给予低龄青少年更多参加科创动手竞争的机会场景,让更多社会主体、社会资源参与进来,助力公益科技竞赛的良性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 李玲 实习生 蒋佳瑜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编辑: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5年全国两会
2025全景看全国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