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具想象力的画面正在宝安展开:粮仓长出数字触角,工厂呼吸智能空气,街道流淌数据脉络……宝安,这个深圳的产业大区、人口大区,正用一场“场景开放”实验,让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2025年3月,宝安区属国企集体发布21个AI应用需求,这些项目覆盖了交通管理的智能优化、安全监管的科技赋能、仓储物流的高效自动化、产业园区的智慧化运营,以及文化旅游的数字化体验等多个关键领域,为科技企业搭建试验场。
国企试验田驱动创新生态重构
宝安区属国企此次发布的21个应用场景,更像是向科技企业发出的“合作邀请函”。从宝投集团的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到建投集团的AI智能排水管理;从产业投资集团的污水处理厂智慧安全防控,到产业发展集团基于AI技术的收发文处理系统,再到宝安交通集团的AI+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保安服务公司的AI+空中安保服务等,每一个应用场景都如同一块试验田,为各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成熟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宝投集团旗下的粮食智慧仓储为例,其已投用的深圳市粮食储备行业首个以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数字孪生为核心引擎的AI数字操控中心,深度融合了前沿技术,目前系统上已建成AI视频智能分析、BI智慧大屏两项功能。只需坐在电脑前,就能监控粮仓内的每一项实时数据,既建好了“智慧粮库”,又守稳了“宝安粮仓”。
AI技术正加速向城市治理领域延伸,2024年9月,宝安交通集团就已在宝安区多个点位投用了智能环卫机器人。在宝安中心区海滨广场,市民们经常能看到萌萌的智能无人驾驶环卫车在环卫工人的“协助”下,沿着路面精准清扫。这些智能环卫机器人具备雨天作业、自主绕障的功能,还能识别红绿灯,最大程度解决了在酷热等严峻天气下的作业难题。
宝安交通集团旗下平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道,虽然人工智能产品在环卫领域已得到应用,但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创新产品的落地都需要一个过程:从落地应用到改善优化,再不断趋于成熟。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区,不再仅以流水线的轰鸣定义自己,而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找到了新坐标——人工智能、空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将通过21个国企场景开放加速渗透先进制造、城市治理等核心领域,形成‘技术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升级’的转型闭环,让创新回归服务本质。
政策工具箱里的创新密码
政策的精准引导也为创新提供了试验土壤。今年1月,宝安出台《宝安区关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实现三大目标:培育3-5家行业龙头,聚集超600家AI企业,形成50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项目,带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50亿元。计划既出、目标既定,这份方案直接指向“场景落地”——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从AI+产业、AI+城市、AI+民生三大方向发力,把政策转化为企业可参与的“任务清单”。一言蔽之,宝安发展人工智能,根本在“实”,关键在“用”,务求在各类应用场景增强AI渗透率,让市民群众与广大商事主体获得感更强。“在《行动方案》的指导下,宝安将进一步发挥大服务、大融合、大制造、大转化四个场景优势,加快开放示范场景带动行业应用,将宝安建设为人工智能新场景落地的最佳‘承载区’。”宝安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杨海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宝安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26年)》发布不到2个月,21个国企场景开放形成独特创新机制。当宝安首创智能3D粮仓:AI自动监测异常,摄像头24小时扫描害虫霉变;当海滨广场的无人环卫车在暴雨中完成清扫任务,技术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无声助手”。这种“需求牵引创新”的模式,让企业研发与民生痛点形成深度咬合。在看不见的数字空间,一场基础设施迭代同步进行。数字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据的跨境流通。前海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平台,“开放”基因根植于前海的发展蝶变,深圳·前海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正在打造数据经纪人试点,将开展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中介服务,前海的“开放基因”与宝安的“产业特质”,正激发出“1+1>2”的效能。
场景开放后的蝴蝶效应
技术渗透正在改写城市的生活剧本,当技术创新融入市井烟火,或许这才是AI时代最动人的叙事。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耿旭表示,在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走向商业落地的临界点,应用场景的浓度决定创新生态的密度。宝安区21个国资场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可能远超预期,她进一步表示,人工智能的落地需要“土壤”,而场景就是最好的养分。当政府主动开放国企需求、提供试验场,科技企业能更快验证技术,区域经济也获得升级动能。这种“用场景换创新”的模式,既避免了盲目技术堆砌,又让AI真正服务于产业和民生。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