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地再掀文旅发展新浪潮!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这份重磅文件包括20条具体措施,明确提出将广东打造为滨海旅游新高地、温泉康养示范地、现代旅游消费引领地,实施文旅投资100项在建重大项目和100项重点招商项目“双百”计划,并锚定2027年实现接待游客9.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万亿元,到2030年建成高水平旅游强省的宏伟目标。
南都记者通过走访多位业界资深人士,结合广东旅游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解码这份有如“广东新旅游发展方法论”的纲领性文件,探寻其背后的战略逻辑、创新亮点与未来前景。
明确提出促进旅游融入重大发展战略
广东旅游强省的梦想并非一朝铸就。早在17年前的2008年12月,广东出台《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广东首次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发文,也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协会、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晏曾节在接受南都采访时回忆,“这对从业者意义重大,而从新旧文件对比中,可以看到广东旅游的发展脉络”。
2008年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7600亿元,旅游创汇180亿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10%。当时的核心任务是创新发展机制,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育、节庆及商务会展旅游,并塑造“活力广东”的总体形象,推广“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晏曾节分析,《决定》更多聚焦于主题推荐与营销推广,试图通过品牌建设激活旅游市场潜力。
时隔17年,新《措施》以更高的站位、更清晰的路径回应时代需求。《措施》提出,到2027年全省年接待游客突破9.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3万亿元。这一目标较2020年的7600亿元翻了近一倍,显示出广东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对比2008年的首份旅游强省建设文件,晏曾节指出,新《措施》呈现出多项跃升:一是战略定位从“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升级为“高水平旅游强省”;二是“三地”的概括提法对产业要素更加聚焦;三是发展模式从单一的“旅游+”转向融入重大战略体系。他认为,这不仅是目标的提升,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新《措施》明确“促进旅游融入重大发展战略”,首次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推动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旅游助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旅游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相融合等。从过去的泛化“旅游+”表述转向具体路径指引。晏曾节举例,在“百千万工程”中,旅游被赋予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可通过专项债等信贷资金完善基础设施,营造旅游空间,并以多样化业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他进一步分析,这种发展模式将推动广东旅游在战略框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乡村旅游可依托“百千万工程”的支持,形成“景区带镇村”的格局,既盘活资源,又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措施》还进一步提出量化目标,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为基础,打造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动广州塔、清远古龙峡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顺德华侨城欢乐海岸、梅州客天下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些举措将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与优质旅游资源紧密融合,为广东跻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广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新《措施》提出将广东打造成为“三地”——滨海旅游新高地、温泉康养示范地、现代旅游消费引领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专家认为,这不仅是品牌升级,更是产业要素的重构与创新突破,勾勒出广东旅游的未来蓝图。
滨海旅游新高地:寻找“蓝色经济”密码
广东拥有4114.3公里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打造“滨海旅游新高地”成为《措施》的重头戏。文件提出高水平建设滨海旅游经济带,加强“海洋—海岛—海岸”与跨海岛立体开发,大力发展跨海岛旅游,推动邮轮、游艇、帆船、潜游、海钓等高端滨海旅游项目发展。同时建好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南海I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一批海洋文化旅游景区。推出现代化海洋牧场、潜水观光、帆船帆板等项目,打造一批“跳岛游”、湾区海上“一程多站”旅游线路。连通内河与近海海岛,开发水系旅游产品等。发展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等水经济旅游产业,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
广东省旅行社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郑文丽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说:“广东海岸线漫长且优质,但海岛旅游开发滞后,尤其是海上游乐项目不成熟。《措施》的针对性举措将为海洋旅游注入活力。”她指出,目前广东邮轮、游艇等项目虽有尝试,但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存在安全隐患。未来需多方协作,完善管理制度,推动“湾区海上游”等线路落地,满足多元客群需求。
南都记者了解到,2025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提及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完成全国首宗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将统筹滨海、内河、水乡资源,发展水上运动、河湖游轮等水经济旅游产业,助力“海上新广东”画卷徐徐展开。
温泉康养示范地:科技赋能千年汤泉
广东温泉资源丰富,尤以从化、惠州等地闻名。《措施》提出,融合温泉、森林、中医药等资源,促进“泉、药、医、养、游”一体发展,打造温泉康养集聚区。加快建设康养类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推动环南昆山—罗浮山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岭南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集聚区、横琴粤港澳大湾区康养度假基地建设。一直从事温泉度假产业的从化都喜泰丽温泉度假酒店总经理李星凯分析,这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产业升级的杠杆,“广东正以温泉康养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
李星凯告诉南都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框架下,广东正通过“双基地”培育(优质温泉康养旅游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将东方养生智慧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他以环南昆山—罗浮山为例,指出该区域历经30年淬炼,已形成“温泉理疗+中医养生+生态旅居”的全产业链。创新开发的“温泉+中医药”课程体系融合艾灸、药浴等非遗技艺与VR理疗、智能监测等科技,未来有望建成全国首个通过国际健康旅游认证的温泉集群,硬件与服务达到ISO 21671标准。
“这种‘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生态为基’的模式,或将引领中国康养旅游又一次革命。”李星凯信心满满。他还透露,广东将启动"岭南康养"国际品牌计划,通过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FEMTEC)认证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措施》还提出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酒店和著名酒店管理集团,培育本土优质酒店品牌,推动星级饭店增量提质,在国家4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周边配套建设高品质休闲度假酒店,为康养旅游提供硬件支撑。
现代旅游消费引领地:培育“粤式新潮流”场景
《措施》强调,促进文化和旅游双向融合。坚持以文化为魂推动旅游发展,打造“请到广东过大年”、“跟着龙舟去旅行”、“节庆叹非遗”、“驿路同游”等具有广东辨识度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艺术、历史人文资源等融入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演艺+旅游”、“美食+旅游”、“赛事+旅游”,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措施》具体提到,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擦亮“粤夜粤美”夜间文旅品牌。以首店首发经济效应培育消费增长点,提升商圈品质,推动商务旅游加快发展,培育文商旅体融合消费业态。要求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促消费系列活动,积极培育“粤式新潮流”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广东民宿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秘书长徐灵枝认为,这一方向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将广东从资源驱动型旅游转向价值创造型旅游。夜间经济、文商旅融合不仅提升城市品质,还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广东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晏曾节分析道,以前只是提出“旅游+”,但没有具体明确从业者旅游到底要怎么样;今年提出了融入,从业者可依托相关的政策、战略,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这将会是旅游项目落地的一个很好的政策指引。
而对于“旅游+”或“+旅游”的表述变化,晏曾节认为,“现在更提倡异业合作,以产业为基底,借助旅游的流量为其赋能。有了‘产业’,旅游才能为其加持,所以不要谈谁主导谁主动的问题,如今更需要以文旅的思维来做产品,发展‘演艺+旅游’‘美食+旅游’‘赛事+旅游’,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直指行业痛点,激活文旅新质生产力
广东文旅要实现从“大省”到“强省”的跨越,不能单靠资源禀赋与市场驱动,还需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层改革与创新,激活沉睡资源,释放发展潜能。《措施》在这一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魄力与远见,从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到大规模投资计划,再到入境服务的优化,每一项举措都直指行业痛点,为文旅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些改革不仅是对现有模式的突破,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广东旅游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体制突破:国有景区“三权分离”改革
《措施》提出“推动国有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助力实现景区再造”。有专家认为,这一举措为解决因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不分、责权不清等问题而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受困、旅游景区度假区升级改造遇阻,小资本占用大资源,发展不合理不平衡不充分等历史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将进一步激活景区的沉睡资源,释放更多存量资产价值。
投资驱动:“双百”计划与资金支持
《措施》提出,实施文旅投资100项在建重大项目和100项重点招商项目“双百”计划。同时将文旅领域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和设备更新项目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旅游发展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鼓励有实力的科技、交通等企业跨界布局旅游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上市融资或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注入上市公司等。
服务优化:便利入境旅游
《措施》提出,用好用足各类过境入境免签政策,优化经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入境珠三角地区和汕头市144小时免签政策。简化省内空港和海港口岸通关手续。推行外籍人员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查验手续。
细化路径,共绘蓝图
《措施》的出台为广东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南都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他们从不同视角为政策落地建言献策。
深挖海洋旅游潜力,提升入境便利
郑文丽认为,《措施》针对性强,尤其滨海旅游高地的打造将弥补广东海洋旅游短板。她建议,未来应加快海上项目标准制定,推动“跳岛游”等产品成熟化。同时,优化外国游客服务,如简化高铁票购买与景区入园流程,增强广东对国际市场的吸引力。
她详细分析指出,“现在海岛旅游的产品开发尤其是海上游乐项目还不成熟,发展情况较慢,邮轮、游艇、帆船、潜游、海钓等有些项目虽已有初步尝试但未能普及且不完善,容易产生风险隐患;海洋旅游的元素可以衍生出很多内容,休闲、观光、娱乐、体验、研学等,满足不同爱好不同年龄的群体,为海洋旅游的广度和深度注入活力。”
同时,对《措施》中提出的“统筹用好滨海、内河、水乡等水系旅游资源,连通内河与近海海岛,开发水系旅游产品。发展水上运动、河湖游轮游艇等水经济旅游产业”,郑文丽认为,广东省内河网密布,水道纵横,但水道河道的旅游开发利用尚未完善,缺少有代表性的产品。她呼吁地方政府与旅游部门协作,开发具有水乡印记的内河旅游产品,释放水系旅游潜力。
而对于《措施》中明确提出的要提升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度,郑文丽对此表示欢迎,但她指出,目前外国游客购票、入园流程仍复杂,影响体验。她举例说道,持外国护照团体购买高铁票不太便利的流程,导致很多外国旅游团较难安排“体验中国高铁”的旅游项目。持外国护照进入景区的等候环节时间很长,这容易导致客人不满和组团社被埋怨。郑文丽希望文件中的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各景区不断优化流程,进一步提升国际吸引力。
“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文化账和生态账”
徐灵枝指出,《措施》对优化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优化签证和通关政策、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方面是具有创新性的。身为广东民宿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秘书长的他注意到文件中有多条措施提及乡村酒店和民宿,他建议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生态,让乡村旅游酒店(民宿)成为讲述“广东故事”的乡村会客厅。“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文化账和生态账。”他还期待有关部门推出更多细化政策,推动全省乡村酒店(民宿)的高质量发展。
晏曾节认为:从滨海到康养,从消费引领到乡村振兴,广东文旅正迈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融入重大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产业潜能的新《措施》,为广东文旅擘画了发展新路径。岭南大地,正奋力以文旅融合之力书写旅游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旅融合 粤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