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3月26日-27日,南都记者走进广东广雅中学、广州市第四中学、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广州市知用学校,了解学生在课间15分钟如何释放活力,探寻广州美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延长课间时间到打造校园艺术团体,从普及性参与到高水平展示,美育、体育正逐步成为广州校园文化的“亮色”。
合唱团不设门槛
欢迎所有热爱歌唱的学生加入
3月26日,在广东广雅中学,南都记者观摩了学校合唱团的练声、曲目排练。据悉,广雅混声合唱团成立于2003年,现有70%团员为普通学生,30%为合唱特长生。在课堂上,指导老师会介绍不同的演唱形式、正确的发声、基本的乐理知识、创编手法等。特长生与非特长学生一起学习合作,做到“和谐”共进。
广雅中学合唱团副团长邱悦儿从幼儿园起便开始接触合唱,她表示,从童声合唱转向混声合唱,是一次充满挑战的成长经历。“混声合唱是一种更具多样性的形式,需要更多的协调与合作,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旋律中找到契合点。”
在谈及长期练习合唱带来的收获时,邱悦儿说:“一开始我以为合唱只是声乐基础上的和谐美,后来才真正体会到它背后的合作精神和对作品深度的理解。”她还提到,近期合唱团演唱的《关雎》和《Hela Rotan》两首风格迥异的作品,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了如何处理不同风格的音乐。
邱悦儿认为,美育在广雅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广雅百年名校自带美感,校园环境有着小桥流水的诗意氛围。成为一个有文艺气质的‘雅人’,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所有的声音都是好声音,只要学生喜欢唱歌,我们就有责任把他们带进合唱的世界、教会他们。”广雅合唱团现任指挥任文卿介绍,广雅合唱团不设门槛,欢迎所有热爱歌唱的学生报名加入,经过面试测试,符合条件者均可加入合唱团。
据任文卿介绍,有些同学刚加入合唱团时,连简谱都看不懂。在合唱团“传帮带”的梯队模式下,学长学姐会带领新成员认谱、练声,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和其他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实现美育与学科学习的双赢。“这部分零基础同学凭着对合唱的热爱,经过不断努力练习,最终与合唱团共同进步,大家在省、市级合唱比赛中共同取得佳绩。”
此外,广雅学校每年开展多场美育活动,从合唱节、学农晚会到大型艺术节,真正将艺术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与舞台应变能力。
民乐团“多面手”的音乐成长路:
从13年古筝到全能打击乐手
在广州市第四中学民乐团排练室,记者看到最后一排的三位同学“身兼多职”,在定音鼓、小军鼓、大军鼓、锣、钹等多个乐器之间不断切换、打击。高一学生曾晞言是其中一名打击乐手,但实际上,她的“本专业”是古筝,她学习古筝至今已有13年了。
进入四中后,她被民乐团的专业氛围所吸引并加入,开启了从独奏到合奏、从单一乐器到多乐器演奏的新旅程。“我小时候一直是独奏古筝,来到四中民乐团之后,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团队合奏的感觉。”谈及独奏与合奏之间的最大区别,曾晞言分享道,独奏更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节奏可以自己掌控。但在乐团里,各声部必须严格统一节奏和配合,不能随性发挥,这对她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她坦言,刚加入民乐团时,她也曾面临节奏不稳、难以适应集体进度的问题,“但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我慢慢调整自己的演奏方式,也更懂得倾听和配合。”
如今,曾晞言不仅是古筝高手,更是乐团里不可或缺的“多面手”。据她介绍,在乐团中,在民乐团曲目的整体编制中,由于古筝的音域相对受限,她便主动承担更多职责,加入打击乐声部,学习新技能。“我们声部的人都要会多个乐器,哪里缺人就去哪里顶上。刚开始挺具有挑战性,但也很有趣。”
据广州市第四中学民乐团指挥聂方介绍,学校民乐团成立于2002年,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发展历史。该校是广州市教育局首批认定的美育高水平团队“一条龙”培养学校,民乐团隶属于学校的高水平艺术团。目前乐团成员约有四十余人,乐团声部配备齐全,涵盖弦乐、弹拨乐、打击乐及管乐。成员在入团后,会在每周二、三和六参与系统的排练。
课间时间变成15分钟
学生哥解锁新玩法
3月27日,南都记者来到广州市知用学校(祝寿校区),学校的课间15分钟活动丰富多样,下课铃一响,同学们走出课室,在操场上结队玩起了匹克球、旱地冰壶、趣味足球、花式篮球、软式棒球、“跳跳鼠”体能素质训练、跳大绳等项目。在射击房,还有学生使用软弹枪或激光设备瞄准靶心,练习射击。
学生傅卓熙告诉南都记者,课间休息时间延长后他能更好地劳逸结合了,“在学习之后能玩一会、放松一下,那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有兴趣,更努力地去学习。”学生李彤恩也说:“现在不仅让我们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能更好地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广州市知用学校副校长周活新介绍,在2021年,原广州市知用中学和原越秀区净慧体校整体合并,重新组建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今,学校既延续了知用中学的学术传统,又继承了净慧体校的体育基因,学校课间活动项目丰富多样。周活新还介绍,本学期学校安排每天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和三次各15分钟的微课间,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地,准备各种运动项目,大家可根据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所有体育老师现场指导科学开展运动。
“微运动”项目花式整活
学校还首创“弘毅桌韵操”
在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课间,操场变成一片活力的海洋。足球、排球的训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跑道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开展引体向上等训练;另一边,同学们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趣味团体活动项目,有鼓舞飞扬、投壶等。
在甘溪书屋前,AI智能活动区吸引了众多同学的目光。同学们通过AI辅助,同学们能够科学地进行跳绳等体育项目,屏幕上会实时显示着运动数据。如果雨天不能到操场怎么办?17中的体育和艺术科组老师别出心裁地将室内课桌操和富有特色的粤韵操相结合,创编出了一套“弘毅桌韵操”,在课室跟着视频指引,就能轻松拉伸。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李宏亮介绍,学校把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整合,同时为学生安排了许多的课间“微运动”项目,比如在操场上可以进行球类,还有一些特色的娱乐性比较强的团建项目。
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叶斯茗 通讯员 穗教宣
图: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