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河南的王女士发现自己的车标被盗,通过调取监控视频发现是三位戴口罩的青少年所为。有教师反映,最近学生间流行起一股风潮:有学生偷偷将车标带进校园,在课间玩“拍卡”游戏,还有人用车标交换游戏皮肤。
部分青少年偷偷卸下别人电动车的车标,用以娱乐或作为交易筹码,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偷窃。都需要对其进行严厉批评与教育,必要时采取记过、记大过、取消评先评优,甚至记入档案等惩处措施。
批评与惩处之余,我们需要追问这个事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即发生的缘起何在。小朋友,尤其是男生,打小喜欢玩各类玩具汽车,对各种车辆的品牌及其标志熟记于心,各类玩具车或五花八门的车辆模型是他们最重要的童年记忆。现在,他们长大上学之后,该如何有效延续或继续满足他们儿时的兴趣呢?或许出于这一心理,才想出了偷车标的主意。众所周知,大多数车标设计精美、造型简洁、视觉冲击力强,这对他们是不小的诱惑。
但很显然,部分学生在课余玩这个,很容易滋生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班风校风每况愈下。你有50个,我才30个,不行,我得想办法尽快搞到更多的车标,怎么搞?去哪里搞?怎么搞才不会被发现?这容易引致其开展相关的“偷窃”行为,以至于广州的刘女士表示:“孩子同学中有人甚至为了收集车标而夜不归宿。”
进一步说,关于孩子们为何对收集车标感兴趣,我们得思考当下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同学们目前开展的娱乐活动是否真的有趣,结论似乎是否定的。譬如,笔者念小学时候的游戏是滚铁环、打斗鸡、跳房子、跳橡皮筋、抓石子,我感觉这些游戏在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还是鲜见的,至少是不多见的。换言之,作为学校,得提供具有多样性和更贴合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好玩的游戏或活动。当他们对各类合规的游戏如痴如醉、乐此不疲,我以为他们大概率不太会出格,或不太会做出偷盗车标等出格事来。
对于部分孩子喜欢玩车子的童趣,我们能不能进行正面回应呢?我认为也是可以的,譬如在手工课或科学课上,相关老师不妨鼓励同学们亲手制作各类品牌的车标,亦可给他们讲解各类车标的设计理念及背后蕴藏的文化与象征意涵,进而将干巴巴、标准化、统一化的以老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变成学生们高度参与的生动课堂、与自己儿时兴趣高度关联的快乐课堂。
文|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