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带孩子回乡寻根是一种情怀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3-31 23:48

下班回到家,儿子和女儿罕见地给我一个热烈的拥抱,我问他们有啥好事,他们说,清明节不用上课了,奥数、英语、篮球、写字等课程全都停了。如实说,这是不多见的,因为我的记忆里,每次五一、十一等公假想带孩子们外出游玩时,我都要给孩子们请假,因为各种辅导班与兴趣班在公假期间基本上不会停课。很显然,清明节是所有人的清明节,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清明节。

与兄弟阿龙闲聊,得知他计划周三(即离清明假期还有两天)携妻儿回老家潮州过节,我说那不是得给孩子请假,他点头称是。他补充说,“姚博,我们潮汕地区历来重视清明节,一般人春节都可以不回去,但清明节一定得回去”。在他看来,带孩子回家上山祭拜先祖,和同族的人团聚,是比上学念书更加重要的事。

“呆在广州多上几天课,多复习几天,又能怎么样?就能上好的初中或高中?即使将来上了更好的初中或高中,又如何?不看重祖先、不敬重先人、不关心‘我从哪里来’,这种人以后真的会有好的发展与前途吗?我看不见得。”很显然,龙哥是典型的“反卷族”,他对当下部分年轻人及部分家长一味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甚至嗤之以鼻的做法颇有微词。

众所周知,不少年轻人身上普遍携带着“断亲”的特质,这种“断亲”不仅体现在其与亲生父母及其他亲属之间出现的关系裂痕,而且主要肇始于相距甚远的价值观、认知及理念,还体现在他们觉得祖先已经逝去,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至少现实层面不能给予助力。但这一认知是明显错误的,于青少年而言,他们与兄弟姐妹、长辈们一起,倾听长辈对祖先生平的介绍与解说,参与准备各类祭品,共同上山清理杂草、打扫墓地、磕头祭拜,甚至在墓地附近吃饭、喝酒与闲聊,这是让年轻人习得与传承传统祭祀文化与技艺的重要过程,也是增进其祖先认同、家族认同、宗族认同的重要过程,对于持守年轻人与祖先的亲密关系、扩大其与长辈代际交流、增进彼此互信、强化家庭与家族集体凝聚力大有裨益。

这个意义上,阿龙一直喜欢抽空带小孩回老家乡下的做法,其真实用意在于根植传统文化与习俗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田,让孩子们打小就耳濡目染、习以为常。这样的孩子日后长大及成人,大概率不至于与家人之间太“断亲”,不至于对自己的出身一无所知,不至于出现漠不关心、不关我事的冰冷状态。

从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看,一个人倘若对其家乡很陌生,很难想象他会情怀满满地投身于家乡振兴与建设。这个层面上,青少年或年轻人回乡祭祖,有利于厚植其家乡认同与家乡情怀。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是他们的“根”,或他们父母的“根”,这里滋养与抚育了他们或他们的父母,日后才会心甘情愿地建设与发展这里,才会觉得建设与发展家乡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根”与“报恩”的过程。

文|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