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算力、算法、数据则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3月29日,深圳发放首批“训力券”(算力购买补贴),总额近2亿元,惠及近40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同日,深智城3000PFLOPS(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智算中心也正式启用,标志着深圳算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专家分析指出,深圳此次发放的“训力券”通过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多可用于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的算力资源,助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突破上取得更多成果。同时,深圳“降成本-拓场景-强基建”的政策设计,打通了从“技术突破”到“场景验证”再到“产业升级”的创新链条,更建立起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最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城市能级提升实现同频共振。
年度最高可申请1000万元
3月24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2025年度深圳市训力券申请指南》,对深圳市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发放“训力券”,用于租用智能算力开展人工智能(AI)大模型训练、推理。在支持标准方面,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需求方年租用智能算力开展AI大模型训练、推理费用达到50万元(含)以上,以训力券单次抵扣不超过服务合同金额的50%。同一需求方每一年度累计申请的训力券额度最高1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训力券于2024年在深圳首度亮相,使用方法与深圳施行多年的科技创新券类似。使用方每年向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训力券额度,提供服务的机构向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入库,券仅限于购买入库服务机构已登记的科技服务,服务机构在服务事项完成后,按要求向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兑现券。
今年3月初,深圳市发布了《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明确提出持续优化“算力供给最普惠、场景应用最开放、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扎根成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持,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
不到一个月,承诺兑现、政策落地。3月29日,总额近2亿元的首批训力券正式发放,元戎启行、逐际动力、云天励飞等40余家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从深圳市科创局、市人工智能办负责人手中,接过象征“训力券”的纸牌,分别获得数额不等、最高1000万元的“训力券”额度。
企业:节省的算力成本用于其他研发环节
“训力券”对企业发展人工智能有哪些积极影响?企业又将如何利用这笔补贴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创新?
元戎启行副总裁唐瑶告诉南都记者,训力券的发放,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在算力方面的使用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将原本用于算力的资金节省下来,并投入到研发等核心环节。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为企业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唐瑶表示,从前融合技术、“无图”技术,到如今的端到端模型,元戎启行致力于以原创技术推动中国AI行业的发展。此次获得“训力券”后,元戎启行将把节省下来的资金重点投入到VLA模型等前瞻性AI技术的研发中,以此赋能企业的研发迭代,加速技术创新与突破,进一步巩固自身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深圳鲲云科技工作人员杨顺也表示,“训力券”对企业而言是一大助力,能帮助企业缓解研发投入压力。企业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开发新场景、优化算法或进行其他技术升级,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作为首批获得“训力券”的企业,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深圳市睿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周为也对“训力券”给予了高度评价。周为认为,深圳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为与人工智能强相关的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对深圳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到2026年,充分满足企业对智能算力需求
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是“硬通货”。在通过发放算力补贴,降低企业算力成本的同时,深圳还在加快布局低成本边缘智算中心,提升对不同模型的适配能力,满足推理侧算力需求。
3月29日,深智城3000P Flops的智算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深圳算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连同此前已点亮的深圳开放智算中心、前海深港智算中心等项目以及正在加紧建设的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等项目,深圳已建和在建智算规模超过62E Flops,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南都记者从深智城集团了解到,深智城集团智算中心突破超大规模集群技术攻关,建设国内最佳、国际一流的AI训练基础设施,通过规模化算力调度和运营,大幅降低算力使用门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夯实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首批3000P算力迅速建成投用,通过高效调度,既可支持万亿级大模型训练,也可划分成很多个小集群,赋能千行百业,有效地满足各类企业不同的训练和推理需求,为企业提供多样性、高可用的服务。
深智城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后续批次算力正在紧密建设中,深智城智算中心将全力为深圳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算力支撑。
深圳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为持续提升智能算力规模,深圳将推动现有智能算力中心倍增扩容,建设一批国产智能算力中心,打造算力高地,到2026年,全市实时可用智能算力超过80E FLOPS,充分满足企业对智能算力的需求。
专家:
分层次、多维度支持体系,系统破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关键瓶颈
“算力作为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成本的大幅降低将助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加速模型训练与迭代效率,从而在算法优化、产品开发等关键环节实现质的提升。”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汉博士表示,深圳此次发放的“训力券”通过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为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用于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的算力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普惠性的政策覆盖了不同规模的企业,既为中小初创企业提供了生存壮大的土壤,也为成熟企业深化技术应用、拓展市场注入强劲动能,有助于强化人工智能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并推动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事实上,除了“训力券”,深圳还在不断丰富生态要素供给。今年2月举办的“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今年深圳市将多渠道募集4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训力券、模型券、语料券、场景补贴、科技研发等。
根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的《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对科技重大专项和人工智能“揭榜挂帅”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助;每年发放5000万元“语料券”,促进语料开放共享和交易;每年发放1亿元“模型券”,降低模型应用成本;每年投入最高1亿元,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学研究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等等。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负责人表示,深圳打出一套“组合拳”,普惠泛在的可持续算力供给体系、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全域全时全场景的应用体系,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扎根成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沃土,进一步加速深圳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建设。
在李恩汉看来,深圳这套政策“组合拳”,通过构建分层次、多维度支持体系,系统破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供给端,以“训力券”等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化解企业算力“用不起”困局,降低技术创新研发门槛;在应用端,通过全域全时全场景开放政策措施,着力破解算力“无处用”难题,推动技术与城市治理、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在基础设施端,依托智算中心等建设,筑牢普惠算力底座,确保各类企业获得匹配自身发展阶段的算力资源支持,让算力“更好用”。
李恩汉表示,这种“降成本-拓场景-强基建”的政策设计,不仅打通了从“技术突破”到“场景验证”再到“产业升级”的创新链条,更建立起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最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城市能级提升实现同频共振,为深圳全速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注入持续动力。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