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不忌讳“身后事”,看他们怎么安排财产?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5-04-04 12:15

“青春腔调”民调栏目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青春腔调”民调专栏,倾听青年的声音,呈现青年的态度,连接青年的需求,描摹青年的梦想。无论热点事件抑或湾区建设,年轻的你,请发声!

“我决定将名下财产捐给红十字会。”在18岁成人礼当天,小张(化名)写下了遗嘱,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彩蛋”。当年轻人不再忌讳“身后事”,他们也开始考虑立遗嘱。将“人生结局”前置看,他们最想留下什么?曾经不敢表达的爱意,最想对谁说?今天透过一组数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带你感受年轻人的“超前”生死观。

立遗嘱呈现年轻化趋势

人们常说“生死之外无大事”。死亡,并非一个轻松的话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避讳,反而用更开放更坦然的心态去思考和安排“身后事”。

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近八年来,立遗嘱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2018年,30岁以下、30岁至39岁立遗嘱人数比例分别为12.99%、20.87%,2024年该年龄段立遗嘱人数比例上升至14.43%、22.75%,立遗嘱正在被更多年轻群体所接纳。

图片

存款房产、虚拟财产写入遗嘱

对比起老年人,年轻人的遗嘱内容更加多样化。据中华遗嘱库统计,除了银行存款、房产,90后、00后立遗嘱涉及财产类型还包括了虚拟财产,如社交平台账号、虚拟货币、网络游戏账号等。

数据还显示,30岁以下的立遗嘱人群,主要将财产留给父母继承,比例高达77.46%。中华遗嘱库分析称,处于该年龄段的年轻人大多数未婚,或者正处于组建新家庭阶段,更偏向于由父母继承财产。当遗嘱人成家后,选择子女或配偶继承的比例会逐渐递增。

974x1095_67ef46b01c575.jpg

844x935_67ef46b01a938.jpg

36岁的小赵(化名)是一名互联网游戏主播,从事主播行业已有5年,积累了大量粉丝,其名下的直播账号也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他意识到虚拟财产也需要妥善规划,同时担忧该账号的继承风险,所以通过立遗嘱明确,在自己离世后,将直播账号留给同样热爱游戏的弟弟继续运营。小赵希望,这份特殊的遗产不仅能为弟弟带来经济上的支持,更能延续他对游戏的热爱,成为兄弟间珍贵的回忆与情感纽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民法典》立法专家龙翼飞表示,民法典127条明确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是公民的合法财产。因此,虚拟财产只要是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都可纳入遗嘱中处理,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立遗嘱的方式来保护虚拟财产。

电子遗嘱对爱人子女父母表达祝福

思想“前卫”的年轻人,还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人生感言”。白皮书显示,留下电子遗嘱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群体,年龄段集中在20岁至29岁,人数达39829人,其次是20岁以下。

图片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人通过电子遗嘱向“爱人”“子女”“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具体看电子遗嘱内容,有39.42%“对爱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祷”,33.27%“向爱人、配偶表白”,17.88%写下了“人生经历和未来期望”。

1005x1350_67ef46ed7e722.jpg

1040x1385_67ef46ed782e2.jpg

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表示,电子遗嘱服务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传递爱的平台,大家可以向挚爱的人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感激与祝福,也能抒写下最真挚的嘱托与期望。这些遗嘱内容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一种生命的教育形式。

图片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设计:何欣 欧阳静 沈淑婷

数据来源:中华遗嘱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络中国节·清明|踏青寻春,缅怀故人
青春腔调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