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流量超8万人次,龙华这个地铁站如何破解“电鸡”治理难题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04-11 21:04

上午10点的深圳龙华区阳台山东地铁站,交通劝导员老陈正在挪移一辆斜插的电动车。在他身后,数百辆电动自行车整齐排列。电动车停放量高达1.5万台的单个超大流量地铁站——阳台山东站,半年前还是“车辆叠罗汉、取车靠人翻”的乱象,如今却有了显著改善。“日均违停电动车数量由1200多台锐减至80多台,二次违停占比5.39%,三次以上违停仅0.56%……”这一数据,正是大浪街道创新治理模式,探索解决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成果体现。

3月24日,奥一网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第二期报道,聚焦深圳电动自行车围城困境,解剖超大城市治理痛点,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同时,奥一网面向全市征集电动自行车治理优秀案例,也得到市区相关部门和街道基层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申报。本期记者实地走访龙华区大浪街道阳台山东地铁站,聚焦这个承载8万人次客流的交通枢纽,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探索与经验。

 “英雄难过阳台山东的治理困境

阳台山东站沿布龙路呈东西向敷设,深圳地铁6号线最大客流站点之一。据了解,该地铁站工作日日均6万人次、周末日均超8万人次的客流,催生出1.5万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需求,区域停放空间供需矛盾突出,电动自行车乱停放围堵地铁口屡见不鲜,对城市文明、交通资源及公共安全均构成挑战。据大浪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该地铁口日均违停电动车数量最高曾达到1200多台。

图片

阳台山东站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整治前。

图片

阳台山东站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整治后。

乱象背后是三重治理难题:空间资源上,非机动车道和停车位规划建设滞后,地铁口200米半径内人车混行,人行通道、消防通道常年被占;管理机制上,街道缺乏执法权,常规挪移管理引发“整治-反弹”循环;安全防控上,锂电池电动车占比高,传统消防设施难以应对突发火情。

治理密码:科技赋能下的“疏堵辩证法

“扫码下单,8分钟解决问题。”在位于B出口的交通劝导站,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浪小安挪车e站”程序应用。该平台依托龙华区平安建设中心“数字社区工作台”,零成本孵化,创新实现“扫码上报-智能派单-违停处置-数据留痕”全流程闭环管理。

系统上线半年,累计处理违停车辆1.3万辆次。更“智慧”的是“渐进式”劝导教育:首次违停,街道就近“暂时保管”,市民认领车辆签署文明停车承诺书,侧重宣传引导;二次违停,开展“五选一”交通安全劝导教育,执勤体验、抄写交规、接力站岗、观看教育视频、朋友圈集赞任选其一,强化行为矫正;三次违停则将车辆挪移至偏远位置,进一步加大违停取车成本。

图片

数据显示,该机制使重复违停率“控”至5.96%(二次违停占比5.39%,三次违停占比0.56%),日均违停电动车数量由1200多台锐减至80多台,“渐进式”治理策略从根本上引导市民养成良好停车习惯,实现了出行秩序与市民素养双重提升。

盘现量、扩增量破解空间密码

 面对地铁口停车位缺口问题,龙华区计划创新打造电动自行车立体停车库,在阳台山东站试点建设电动自行车立体停车设施。据了解,大浪街道针对非机动车长时挤占、混停乱放、供需失衡等难题拆解施策,想方设法盘活空间。规整长时挤占空间“僵尸车、过夜车、摆摊车”,清退共享电动车,紧密联动共享单车企业,单独设置停放区域分区管理,推行“停车过夜申报”制度,兼顾职住分离居民过夜停车需求,实现全时段停车有序无忧,积极寻找“边角落、闲置地”,最大程度扩容空间,缓解供需矛盾。2024年10月以来,累计清理长期挤占公共资源“僵尸车”1400余辆,扩增停车位1000余个,停车资源有效梳理。

治理启示: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柔性智慧 

阳台山东站的蝶变,揭示出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面对辖区18万辆电动车、地铁站周边超2.5万辆电动车的管理压力,大浪街道“教育代替处罚”的治理哲学正在产生化学反应,违停“羊群效应”逐步破圈。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不少骑电动车的市民熟练地自主将电动车停进停车区。“停车规范了,取车也方便,谁还愿意乱停?”或许,这就是基层治理的最好注脚——当规则意识融入城市肌理,秩序便自然生长。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