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学门诊,治孩子也要治家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4-14 00:25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以来,接诊近万人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篇报道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共鸣,也正是因为不少家长曾经或正在遭遇孩子上学困难问题。

门诊负责人表示,当孩子已经拒绝上学的时候,说明心理问题到了中度以上的水平。“拒绝上学门诊”就诊量之大的确需要引起教育专家和家长们的高度重视。报道中提到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笔者认为,孩子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家长过高的学业期望、过多的压力和不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

例如,部分家长沿袭传统“吃苦”教育模式,认为只有吃苦才能出人头地。家长基本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把孩子的抗拒、逃避、出走、自残等行为都归结为缺乏生命磨砺(没吃过苦)。而且在家长式教育里,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平等的心理沟通,长期维持“命令-说教-服从”的威权伦理关系。也有部分家长虽然比较开明,没那么“专制”,但依然以说教为主,不能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沟通交流环境。这两类家长都将学习看作孩子未来唯一的出路,以成绩好坏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指标。

每天的生活仅有按部就班的上学,孩子基本被这种机械的教育“规定”了一切。加之素质教育对副科的要求提高了,家长们在语数外学习之外还安排了一些所谓的课外学习,进一步增加了学业要求。虽然有明文禁止,但大部分孩子仍然在家长的安排下提前学习,尤其是英语、计算机。于是,时下最常见的场景是:孩子刚出校园,就被送到培训机构。周末虽然安排了户外活动,也基本是一些课外培训机构的课程。校内“卷”完校外“卷”,既有家长的强制意愿,也有学校的课业压力,孩子很难再享有随心所欲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他所感知的压力。而压力则来自家长,关键在于这些压力是不是迅速传导给孩子,进而导致孩子厌学。家长应当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重于学习成绩。家长除了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并进行干预外,还应当从亲子关系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处于能够平等地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状态。其次需要反思的是,是否常常关注孩子的小进步,并给予表扬肯定。最后需要反思的是父母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否经常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或玩游戏,而不是“说教-批评”之后就不理不睬了,亲子时间太少也是导致代际隔膜的因素之一。和孩子做朋友,与孩子共同成长,既可以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还可以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文|肖俊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