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脉尽风流——纪念邓尔雅诞辰140周年特展”交流会在莞城美术馆举行,广东省文字学、艺术、文史领域专家荟萃一堂,共同参观展览,并围绕邓尔雅的文艺生涯及其贡献、邓氏家族的家风文脉等主题展开热烈交流与讨论。
策展注重史料,300余展品彰显成就
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莞城人,原名溥,又名万岁,字季雨,号尔雅,是20世纪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文字学家。邓尔雅幼承家学,精于鉴赏,才情横溢,诗文、篆刻、书画兼善。其诗学龚定庵,楷书学邓承修,绘画下笔超逸,充满文人意趣。他的篆刻成就最为卓越,私淑黄牧甫,博综小学,谙究六书。工写篆籀,私淑邓石如,上追李斯、李阳冰,渊懿朴茂,挺劲妍美,于平正中巧见变化,风格自成一派。邓尔雅还精研文字学、印学,著有《邓斋印雅》《印媵》《印学源流及广东印人》以及数十万字的《文字源流》等。弟子门人遍及粤港,外甥容庚、容肇祖均为一代学问大家。
今年1月9日至4月13日,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作策划举办的“一脉尽风流——纪念邓尔雅诞辰140周年特展”在莞城美术馆展出,展览通过邓尔雅的书画、篆刻作品及相关文献,梳理其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面貌以及扎实深厚的文字学学养,呈现邓氏一族、尔雅一脉近代以来的家风传承、文脉赓续。展览推出后,受到了北京、长沙、广州、深圳、香港等多地观众关注与业界肯定,取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南方都市报曾经对展览进行深度报道,详见《被低估了的国学大师:邓尔雅诞辰140周年特展在东莞举行》。
南都记者了解到,展览之所以深受赞许,与策展团队此前定下的注重史料性、学术性、观赏性、趣味性的基调不无关系。据介绍,此次展览用了五十多册文献原件以及数十种文献复制品,与实物互证,呈现这位“小学”大家卓越的成就。展览还得到邓尔雅家属、广州艺术博物院、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莞城图书馆、东莞市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大学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江博物馆、中华南社学坛等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共展出邓尔雅不同时期的书法、篆刻及绘画作品共计120余件,其友朋书画20余件,另外还有邓尔雅不同时期的手稿及相关文献,全部展品300余件,数量丰富,而且不少为首次展出。
展览分七大篇章,分别是“敢言文采述家风:邓氏一族文化名人及家风”“研艺论文怀大雅:邓尔雅的艺术生平”“金石刻划冠平生:邓尔雅的篆刻”“四体兼参八法工:邓尔雅的书法”“邓尔雅与《文字源流》”“良朋知己遍天下:邓尔雅的交游”与“邓尔雅的朋友圈”。
名家云集莞城,热议尔雅先生
交流会上,各位名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表示,这个展览将邓尔雅先生的家学渊源、书画、篆刻以及诗文等各方面的学问全面、立体地表达出来,邓先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他要表达的思想,呈现出一个文、史、书、画、印的通才艺术家,对当代书画创作具有深刻的引领意义。历史上常论罗振玉这个伯乐对容庚的举荐,但是邓尔雅先生对于容庚的培育同样重要,正因为容老从小跟随四舅邓尔雅打下良好的旧学根基,使他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比同龄人走得更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解读展览。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初生表示,此次展览的策划举办,莞城美术馆做了一件非常好的工作。看到那些手稿有很大的收获,感受到艺术家的成长不是那么简单,这个展览对我们今天艺术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邓尔雅艺术成长的背后是学问,是传承。学问是功夫,邓尔雅的成功之迷,在于印外,在于字外。这也对当代教育尤其具有启发意义。容庚老先生曾说“没有四舅邓尔雅,便没有容庚。”看了这展览,才感到他这话的份量,邓尔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伟大的导师,方能培育出高水平的后人。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初生回顾邓尔雅文艺生涯。
中国书协理事、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书协专职副主席颜奕端认为,展览难能可贵,集中地展示了邓尔雅罕见的珍贵作品与文献,是一次全面立体的展示。展览里每一方印都用心良苦,其中一枚“笑骂由他”的印章,生动地体现了邓尔雅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他作品里头不单有技术,既有小学、古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国学经典的透彻研究和传承,又见个人的学问、修养,格局和想法。其次,邓尔雅先生怀有强烈的爱国精神,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从他所收藏的唐代古琴就可见一斑,放眼中国,这样珍贵的收藏是寥寥无几的。这样的展览,这样的作品,让人看完还想再看。不要今天交流会开完就结束了,这种展览应该在全国巡展,建议加大宣传、举办巡展,加强地方文脉及其全国影响力的宣传与输出。
中国书协理事、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书协专职副主席颜奕端解析展出的邓尔雅作品、文献。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斯鹏表示,我今天是来寻根的,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科始于容庚、商承祚的开创,而容老的学问就来自邓尔雅先生。容老的名著金文编,更是承袭自邓尔雅先生的学术脉络做成的,是中山大学和广东学术界的一张名片。从容老到陈初生老师一辈,再到现在的青年学子,中大每一辈都在继承容老所开创的书法艺术传统,往上追溯其源头就是邓尔雅。展览策展团队非常用心,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斯鹏寻根溯源。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谢光辉表示,通过展览能一次性地看到邓老的这么多东西,了解到邓尔雅的艺术成就、学术贡献,获益良多,非常有感触,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其学术性,如书法“宜先识字”,对当代书法艺术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带来对学术性、思想内涵的重新强调。二是他对传统的继承,笔意古雅纯正,表现出对传统的笔法风格、精神内核皆有到位的把握。三是他对书法艺术的创新,邓尔雅既继承传统,也广汲多种文字渊源,在形式结构上积极创新,在黄牧甫一派中最具创造性,其创新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谢光辉谈论邓尔雅的艺术成就。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慧平表示,邓尔雅的影响在全国来说是非常大的。看邓尔雅的《文字源流》,能看到邓尔雅对于经典非常熟谙的状态,体现出他非常深厚的小学功底、文学功底;看他对字的使用,就能发现他的文字学深度是没人能比拟的,在艺术界内基本无人企及。正是在此基础上,他能将现当代的装饰风格融入印文里,探索出融汇传统内涵和当代形式于一体的时代性创作。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慧平谈及邓尔雅的全国影响。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李若晴提到,这个展览很立体,很好。我曾在大学本科时候选修过陈初生老师的说文解字与篆书课程,算是教外别传的弟子。《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画轴中有一段题跋,反映邓尔雅曾在1917年跟随孙中山军伍活动,我认为这是邓尔雅人生里比较重要的一段政治活动,如能在展览里呈现,可能会更丰满。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李若晴就展览不足提出建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洲说,我想用三个词来形容本次邓尔雅展览:第一个词是全面立体。通过邓尔雅诗、书、画、印、文字学和生平物件的展示,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的邓尔雅。第二个词是专业严谨。邓尔雅的书法、边款识字是很困难的,展览团队投入大量工作,将识字呈现出来,帮助观众理解邓尔雅的作品及其背后的内涵。第三个是温情和思辨。展览追溯邓尔雅从北京、东莞、香港的行迹及其背后一脉相承的中华文脉、岭南文脉,比如邓尔雅把岭南的文人篆刻传到香港,成为香港篆刻一个重要的奠基人,由此可见岭南文化的同根同源,这是很有意思的。展览很好地提炼了邓尔雅的爱国精神、继承传统精髓与创新等精神,融合创新是岭南学人的一大特点,这在邓尔雅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邓尔雅还是传统文人面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典范,通过展览能让我们了解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怎样传承和发展传统,因此这个展览是很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洲用三个词形容本次展览。
东莞文史专家李炳球表示,地方文化是需要培育和滋养的,近代东莞涌现出容庚、容肇祖等一流大家,离不开邓尔雅的熏陶和培育。近20年来,东莞注重对本地文脉的整理工作,联合莞城美术馆,发挥“小馆办大事”的能量,通过邓尔雅这一东莞名家个案展,挖掘和呈现东莞文化历史及其薪火相传的发展脉络。未来将持续努力,进一步整理、挖掘并传承东莞文化,重塑东莞文化品牌,也为学术界提供研究的基础。
东莞文史专家李炳球指出本次展览对东莞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通讯员 莞美宣
图片由东莞市莞城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