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好保险 添平安”发布会,亮相“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现场,平安人寿多名年轻高管和学术界专家现身,多位业界人士也热议健康、医疗、养老的行业痛点与“好保险”的新标准。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近年来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客户需求持续升级、行业监管日益完善以及保费高增长时代的结束,寿险行业迎来了诸多全新挑战,多家寿险机构探索未来增长路径。
去年9月,保险业新“国十条”出炉,提出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为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本次发布会现场,本次平安人寿的解决方案以保险保障为基础,意在带来全生命周期的守护与陪伴。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除了“老将”杨铮之外,多张年轻面孔引来关注,包括上个月才被选举为副董事长的“85后少将”蔡霆,以及去年底加盟平安、有阿里等互联网公司零售业务背景的宫秋伟等高管。
阐释此番“保险+服务”的升级思路,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认为,“保险+服务”是新时代“好保险”的应有之义,是平安人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与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举。
记者注意到,如何洞察需求变化,重新定义“好保险”标准,成为行业共同话题。
蔡霆
当天,平安人寿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蔡霆发表主旨演讲。记者注意到,这是蔡霆履新职后首次正式面对媒体。
1985年10月出生的蔡霆此前为平安人寿最年轻的副总经理。今年3月初,平安人寿宣布,选举执行董事、副总经理蔡霆兼任公司副董事长;“75后”副总经理史伟玉拟出任公司总经理。按照官方的评价,“蔡霆年富力强,视野开阔,管理经验丰富,具备等多条业务线的专业管理能力”。
“兑现赔付承诺,是传统意义上好保险"的核心价值所在。”蔡霆现场分析寿险服务的深层逻辑认为,伴随时代发展,客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好保险”的内涵,也正在从单纯的风险补偿工具向全生命周期守护者转变。平安人寿此次推出保险+服务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新时代的"好保险"。本次“保险+服务”解决方案包括6大产品服务系列。其以保险产品为核心,整合平安集团内外部资源,精准匹配符合需求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
秦朔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认为,保险过去主要解决风险补偿问题,当下人们更需要保险与健康、养老、医疗等新需求的对接。在“保险+”时代,解决健康、医疗、养老的痛点,保险公司责无旁货。
如何解构“保险+服务”多维价值?秦朔通过他近年来的调研观察分析指出,大众居民目前在健康方面存在诸多痛点,主要表现在缺少长期规划;早期肿瘤筛查等覆盖率不高;数据存在孤岛、三甲医院与社区健康档案互通率低;心理咨询服务欠缺;健康产品治理有待提高等问题。在医疗方面,则面临重疾的支付压力、老年人数字化鸿沟、医疗资源不均衡等挑战。
“今天消费者需要的远不只是一张保单,而是一连串的服务。真正的安心、放心,源自保单所链接起来的专业服务。”在他看来,平安人寿的模式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期待保险业从风险赔付、到全面保障、再到全面陪伴。
站在学术立场,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申曙光从民生需求变化角度进行剖析,他认为,传统的民生五“有”,已经从“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升级为“学有优教、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因此,在风险保障之外,守护客户家庭的多维价值,将迈出重要的一步。
实际上,应对医疗与养老,国家与相关部门也有明确声音。今年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今年3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未来五年,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体系。《方案》提出20条举措,其中提到,持续推动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加大银发经济领域信贷供给,丰富股权和债权投资方式。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