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尔:我不关心人物是否悲惨,我关心他们如何走向悲惨命运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4-23 21:06
图片

早在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首次出现在中国综艺秀《演员请就位3》之时,就曾被坊间猜测是否将莅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4月23日上午临近11点,当于佩尔真正出现在北京朗园准点剧场,一句中文“你好”作为开场白引起全场欢呼,北京影迷才得以真正近距离感受这位年逾70岁世界国宝级女演员的魅力。

棕红色的头发,浅蓝色的毛衫,标志性的红唇和琥珀色的眼睛,不同于于佩尔荧幕上所塑造的冷峻地游走于道德边缘的经典角色,现实中的于佩尔显得优雅而沉静。

在本届北影节大师班上,她与对谈嘉宾中国青年导演、编剧毕赣,主持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徐枫展开深度对话,以 “冰纹下的暗涌:于佩尔的艺术风格探索” 为主题,从人物角色出发,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对表演、电影艺术乃至生活的体悟。

图片

在本届北影节大师班上,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与中国青年导演、编剧毕赣,主持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徐枫展开深度对话。

诗意的创作是艰难的

作为法国乃至全世界最具盛誉的女演员之一,于佩尔18岁出演第一个电影角色,25岁即成为戛纳影后,迄今为止出演100余部电影,连续两次获得威尼斯和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后,职业生涯得奖无数,2021年年底,68岁的于佩尔荣膺柏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今年,于佩尔已经72岁了,她仍然活跃在舞台和荧幕之上。于佩尔主演的契诃夫名作《樱桃园》正在中国巡演,2025年法国电影展映于4月在中国启动,她主演的两部影片《日本的西多妮》《波尔多囚犯》会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图片

《全世界最富有的女人》剧照,该片将于戛纳五月首映。

去年年底至今,于佩尔在中国颇为活跃,在北影节现场,于佩尔提及中国影迷对她话剧作品的喜爱并向观众表达感谢。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影迷而言,于佩尔是电影殿堂里不可错过的面孔。在很久之前,还是大学生的毕赣曾看过于佩尔的电影作品《钢琴教师》,这是于佩尔职业生涯中的标志性作品,讲述了一名被母亲控制极度性压抑的钢琴女教师和年轻男学生之间的不伦之恋,“当时看电影,我关心的是电影的技术和镜头的使用,但看《钢琴教师》时会忘记那些东西。”毕赣坦言,作为导演,如果有机会和于佩尔合作,镜头一定会对准她的面孔,“微妙的心理都会呈现在这张脸上”。

于佩尔和毕赣的结识要比大家想象中更早。他们在巴黎漂亮的咖啡店见面,聊保罗·策兰的诗歌,又在北京见过两次。于佩尔喜欢毕赣电影中充满诗意和极具个人特色的实验性表达,无论是《路边野餐》还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影时都像进入迷失的梦境,但同时又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折射”,她说,诗意的电影是艰难的,但是毕赣总能做到。尽管中法两国相距甚远,但却在这些电影里感受到一种亲近,从中读出一种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在寻求身份认同的意味。


电影是有关人的叙事,重要的是角色的复杂性

回顾于佩尔的职业生涯,克劳德·夏布洛尔是最为重要的导演之一。这位法国电影新浪潮旗手和于佩尔一共合作了7部作品,从《维奥莱特·诺齐埃尔》为开端,电影来源于真实事件,讲述了少女如何从父母的掌上明珠演变成杀害父母的凶手,这部电影让于佩尔首度问鼎戛纳。

此后,夏布洛尔和于佩尔共同塑造了一种典型的属于“疯女人”的荧幕叙事:在扭曲和压抑的氛围下逐渐脱离社会秩序,以此展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于佩尔提及,夏布洛尔的电影极具个人特色,本人也十分博学,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但电影表达和现实中的夏布洛尔是两回事。她认为,电影是所有导演特殊的语言,既表达他们的情感,也同时饱含对社会的批判。在于佩尔看来,夏布洛尔的电影有时讲述女人的反抗和阶级议题,同时非常着迷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纠结的关系。

谈及过去塑造的这些极具张力的角色,于佩尔认为,演员重要的是呈现完整有力的人物,让角色成为电影的核心。演员无需焦虑角色的悲惨命运,更需要关注角色处于何种社会情景中,又如何走向悲惨的命运。

于佩尔说,电影是有关人的叙事,而自己所选取和塑造的角色始终呈现是模糊的暧昧的,本性并非善恶可以界定。人物的底色往往取决于人所处的角色环境和社会情境,无论怎样饰演,始终要保留人性深处的那一点无辜,“电影艺术正是要探讨角色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探讨人类感情的多样性”。


穿梭亚欧之间

近年来女性主义题材电影受到更多关注,2016年,63岁的于佩尔出演了保罗·范霍文的新片《她》,女主角遭遇强奸后,不动声色最终杀人复仇全身而退。

这部影片不可避免地在当下被贴上女性主义电影的标签,而在女性主义思潮彼时最初在欧美世界被火热讨论时,于佩尔因这部影片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同时获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更早之前,于佩尔曾尝试和女性导演合作,她与导演玛塔·梅萨罗什携手的作品《遗产》,于1980年入围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最佳影片。玛塔·梅萨罗什曾于1975年凭借《领养》成为首位摘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女导演。

当目光投向此刻,于佩尔刚和中国女导演刘韵文合作了新片《花明度》。问及对女性议题的看法,于佩尔认为,性别视角并非重要的唯一视角,她对导演的选择最终仍是这些导演在关注什么。

从于佩尔的创作光谱来看,她更喜欢尝试和不同的电影导演合作,从法国新浪潮末尾开启,横跨一个甲子,穿梭于欧亚大陆之间,不局限于性别,也不拘泥年龄。她和韩国著名导演洪尚秀合作了三部电影,也被视为她创作生涯中的一种新的尝试。

问及与洪尚秀合作的感受,于佩尔称赞他极为投入,影片的创作过程往往充满惊喜。她透露,洪尚秀常常没有剧本,仅有对白,大多数时候早上才会给她,到了第二天要表演时,就要依靠演员发挥创作力,“他的电影的特点是往往没有答案,他让演员不断提问,电影本身也是不断提问和寻找的过程”。

毕赣也认为,电影的命运往往取决于演员,于佩尔口中自己诗意的创作也往往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对于佩尔来说,她一直在和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导演合作,要尊重每个导演的工作模式,能把电影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展现出来,我想这就是最伟大演员的品质。”

采写:南都记者蒋小天 黄莉玲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