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僻字到生态名片:厦门这个自带加密的湖如何引爆网络?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4-25 21:48

厦门筼筜(yún dāng)湖,这个曾被戏称“名字自带加密功能”的城市内湖,近日因一条短视频破圈走红。

4月22日,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开启“‘两山’回响”精品短视频展播活动,首期播出的便是厦门选送的视频——《筼筜湖是个什么湖》。“适合躺平”的湖、“E人、I鱼”“偷感很重”的螃蟹等,充满网感的词背后也展现了筼筜湖的现如今的多样物种。不少网友称视频有趣,很想去。

值得一提的是,从生僻字到生态名片,从“厦门疮疤”到国际典范,筼筜湖的“出圈”绝非偶然,在筼筜湖的背后还有一段长达30余年的生态环境治理故事。

图片

《筼筜湖是个什么湖》视频截图。

从“生僻字”到“生态名片”:筼筜湖如何引爆网络? 

近日,厦门筼筜湖因一条短视频意外“出圈”。视频中,碧波荡漾的湖水、翩跹的白鹭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而“筼筜”(yún dāng)这一生僻名字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不少观众第一次见到“筼筜”二字时无法正确发音,甚至有网友调侃,这名字自带加密功能!

南都注意到,在这条短视频中,展现了筼筜湖“从污水横流到清澈碧绿”,通过对比20世纪80年代的黑臭水体与如今的清澈湖景,直观展现了筼筜湖的蜕变。有网友留言称,“只因久久为功,才有美丽筼筜湖”。

与以往的政务短视频不同,《筼筜湖是个什么湖》这一短视频用词诙谐有趣,“E人、I鱼”“偷感很重”的螃蟹等,这些充满网感的词背后展现了筼筜湖的现如今的多样物种。不少网友纷纷称视频有趣。更有网友戏称,(短视频)交给00后做了。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为了让“脑洞”开得更大,创作团队将网络“热梗”与筼筜湖生态美景有机融合,用“I人E人”等热词,串联出漫游碧水的小鱼、翩翩飞舞的白鹭、休闲健身的市民等元素,让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心生向往。

在视频的评论区,南都也注意到,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对筼筜湖的向往,有网友称:看着风景真是不错,是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图片

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及周边城市景观(无人机全景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从“厦门疮疤”到国际典范:筼筜湖治理的硬核经验 

筼筜湖的“出圈”绝非偶然,其背后是长达30余年的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筼筜湖作为中国生态治理的典型案例亮相,向世界展示了“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1988年,厦门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成为治理的核心框架。 

据介绍,当时依法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建设厦门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止断污染源。此外,清淤处理后筑岸,堆起湖心岛,修筑生态驳岸,种植红树林,进行生态修复探索和实践。

为搞活水体,筼筜湖以“晴天污水不入湖,改善水动力,提升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活力”为目标,建设闸门和外导流堤,利用外海潮汐纳潮入湖,铺设污水截留管,建成排洪泵站、海水输送管,实施流域范围内雨污分流,开展常态清淤。

图片

一艘环卫船行驶在厦门筼筜湖湖面上(无人机照片)。曾经的“臭水湖”已变为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一系列治理数据下也见证了筼筜湖的生态重生。数据显示,筼筜湖水体无机氮浓度从1985年的16.90毫克/升降至2022年的0.48毫克/升。总库容可达380万立方米,提高了水体流动性,雨季行洪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累计发现鸟类95种、浮游动植物近200种,出现中国鲎、粗皮鲀、栗喉蜂虎、田鹀等珍稀保护动物。

筼筜湖治理不仅获评中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更于2021年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生态修复典范。此外,近期筼筜湖生态恢复案例还亮相了大阪世博会。不仅如此,其还被正式编入人教版全国高中生物教材教师用书。

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黄凌风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写入高中教材和高考试题的内容,往往具备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科学价值。筼筜湖综合治理具有典型示范性,堪称我国生态修复领域的典型案例。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