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慢阻肺病闭环管理 为全国基层防控“打样”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4-28 17:12

夏季来临,空气温暖,气候变化较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者咳、喘等症状有所减轻。许多患者误以为这是“痊愈”的信号,从而放松对疾病的警惕,这是十分危险的。实际上,尽管症状有所减轻,但患者体内的气道炎症仍在持续发展,仍需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以有效保护肺功能,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

我国慢阻肺病患者近1亿人,却面临“三高三低”困境——发病率、死亡率、治疗费用高,而公众知晓率、肺功能检测率、基层规范治疗率低。2024年,该病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州开始探索“筛管并重”模式,通过上级医院与社区联动,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随访服务,推动早筛早诊早治。以期为全国基层构建慢阻肺病防控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降低近亿患者的个人与社会疾病负担。

基层能力提升:从“筛不出”到“管得住”

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朱慧明用“三个提升”概括基层改革重点:“一是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二是提升规范治疗率,三是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目前,海珠区2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配备了具备慢阻肺病诊疗、健康管理技术和能开展肺功能检查技术的医务人员,能更好地开展慢阻肺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

硬件短板曾是制约基层服务的瓶颈。早期连肺功能仪都未普及,患者确诊后只能转诊大医院。如今,社区不仅设立慢阻肺病诊疗专区,基本药物配置也更加完善,覆盖不同病程需求。医保政策同步优化,广州将慢阻肺纳入一类门诊特定病种,基层配药报销比例超90%。“现在居民的配药需求在社区就能基本解决。” 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珺表示。

防控闭环初现:从“单点突破”到“全程管理”

政策落地一年多,广州基层医疗机构已初步构建“筛查-诊疗-随访”闭环。以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2024年对2300余名高危人群筛查后,确诊的200例患者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每季度接受肺功能复检和用药指导。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邓创豪强调:“慢阻肺病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减轻当下症状和预防急性加重,降低心肺风险。在进行规范治疗和药物管理的同时,医生也需加强询问患者的急性加重史。”

广州模式的核心是资源下沉和医保引导,这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尽管试点取得了不错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基层卫生机构仍普遍存在设施设备不完善、药物配备不足、医保报销限制,以及医务人员短缺且任务繁重等问题,制约着疾病防控的成效。

随着未来基本公卫进一步落地,广州基层医疗机构将加速构建起全方位的慢阻肺病防控体系,实现从疾病早筛、规范诊疗到稳定期巩固的闭环管理,为全国近亿慢阻肺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