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2025粤港澳姊妹学校劳动美育创新实践活动精彩纷呈

南方都市报APP • 教育大件事
原创2025-04-30 09:51

4月25日,深圳市草埔小学承办“AI赋能劳动美·科创点亮湾区梦——深圳市罗湖区2025粤港澳姊妹学校劳动美育创新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科技劳动”与“美育创新”两大主题,共分为开幕式、成果分享和科创体验三个篇章。

800x600_6810d7e70b234.jpg

800x534_6810d7f27fcdc.jpg


800x534_6810d806efa4e.jpg

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亚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华嘉,香港啬色园董事兼可立幼儿园校监文伟昌、校董肖国光及张炳权先生,香港新界喇沙中学卢国辉博士,广东省孔文东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孔文东,清水河派出所所长陈坚,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科长郭汉坤,区教科院副书记丁光辉、装备中心主任马燕燕,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研员、粤港澳教育工作负责人肖骥辉,罗湖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黄文源、校长龙炜镔、副校长尉书楼、张琳等出席活动。

参加活动的还有香港啬色园学前教育的教师代表,广东省孔文东名校长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广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的教育团队,东源县第一小学集团校的教育同仁,罗湖区各中小学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以及各协办校的老师们、同学们。活动由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文明办、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

AI 赋能劳动美 三地携手共育湾区未来

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亚桥为活动致辞。她指出,罗湖区始终坚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落实深圳“美育一件事”项目与罗湖“14104”教育发展战略,以“共建、共研、共创、共享”为路径,推动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超百对,开展逾千场交流活动,实现“从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的跨越。陈亚桥表示,劳动教育不仅是弘扬“幸福源于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关键举措。未来,罗湖区将持续深化粤港澳教育合作,推动三地文化认同、自信与创新的深度融合。

香港啬色园董事兼可立幼儿园校监文伟昌表示,啬色园于2024年设立“大湾区AI科教基地”。该基地深度融合STEAM教育理念,开设编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多元化课程。文伟昌希望,未来将深化与大湾区学校的协作机制,通过联合教研、项目合作及资源共享,共同培育具备创新思维与前沿技能的科技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教育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三地教育代表共同按下手印,正式启动 “AI 赋能劳动美・科创点亮湾区梦”实践活动,象征着三地教育合作的种子在湾区沃土中不断壮大。

师生联袂带来视听盛宴 传统与科技碰撞彰显文化自信

粤港澳姊妹学校师生联袂呈现一场视听盛宴,为活动奠定“传统打底、科技增色”的基调。草埔小学学生的竖笛演奏《永远同在》传递出粤港澳同胞血脉相连的温情。洪湖小学的歌舞《荷塘童趣》将诗词与舞蹈相结合,勾勒出劳动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舞蹈《妹仔跳花棚》以轻快地踏步与旋转,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舞姿结合。草埔小学学子的《中华武术》表演彰显少年意气,伴随激昂的锣鼓声,学生灵动矫健的动作赢得满堂喝彩。翠北实验小学的合唱《中国字 中国人》用歌声传递文化自信,让现场观众共同感受汉字之美,共唱文化自豪。

800x534_6810d7f453ee2.jpg


深圳市草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红妹在主题为“AI赋能劳动美・科创点亮湾区梦”的分享中,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理念与粤港澳大湾区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合提供了“草埔方案”。高红妹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需重构内涵,从技能传授转向价值观培育、素养导向转型及五育融合,并依托校企研合作开发特色课程。

香港新界喇沙中学卢国辉博士分享了STEAM教育的创新实践,该校融合科学、电脑、设计与科技等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跨学科应用能力,并引入AI聊天机器人辅助自主学习。此外,学校积极参与多项STEAM竞赛,促进中小学生STEAM体验与实践,为湾区劳动科创教育提供了多元视角。

科技展示环节,无人机对抗赛表演展现了科技在提升劳动效率、拓展劳动边界上的无限潜力。智能机器人创意表演通过精准协作与艺术化操作,直观呈现科技与劳动的深度融合,让观众领略“智慧劳动”的奇妙魅力。

打造多个科创体验现场 沉浸式实践深化五育融合

成果分享环节结束后,来宾们纷纷来到课堂、非遗劳动体验现场、数字科技嘉年华现场,沉浸式体验科技、劳动教育带来的教育新样态。

800x534_6810d7ff48ec2.jpg

草埔小学教师将“劳动创造美”的理念融入思政课及飞机拼搭、手工制作、舞狮社团展示课堂,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科技与劳动的结合路径。在思政课堂上,吴文敏老师以“劳动中的湾区智慧”为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帮助湾区人民的劳动工具”,并通过“劳动梦想贴”许下用智慧建设湾区的诺言,将劳动教育与地域发展紧密结合,厚植家国情怀。飞机拼搭实践课中,老师以歼-20模型为载体,带领学生在动手拼装中探索伯努利原理的应用。学生不仅掌握了“创意装饰—结构加固— aerodynamic调试”的工程思维,更在试飞实验中理解“升力与重心平衡”的科技原理,让航空科技梦想在劳动实践中萌芽。舞狮社团展示课上,师生共同挖掘舞狮文化中的劳动智慧,在亲手制作道具中感受匠人精神。此外,龙文化主题的社团作品展览,通过色彩鲜明的手工创作,传递“勤劳力量”的文化内涵,实现劳动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罗湖区教科院指导各学校,研发并实施了丰富的劳动课程,在草埔小学芬芳图书馆展示了罗湖区学校的非遗劳动课程。罗湖实验学校以“金石篆趣”“南药拾趣”“翰墨飘香”三大展区惊艳亮相,学生创作的篆刻、南药香囊、书法团扇等作品巧妙融入现代设计;现场DIY体验区通过艾条制作、香囊缝制等互动,让观众亲身感受“草木有灵”的中医智慧。红岭小学的非遗美食展区人气高涨,通过共同揉制艾叶青团、煎煮罗汉果五花茶,学生在氤氲茶烟与艾草清香中体悟“食药同源”的千年智慧;漆扇制作项目则让学生通过调漆、绘画等工序,触摸流转千年的东方雅韵。向西小学带来粤剧戏服创作、竹编技艺体验等特色项目,学生以指尖勾勒岭南纹样,竹条翻飞间传递工匠精神。东晓小学将陶笛这一非遗乐器从古籍引入课堂,从文物变为学生手中的“活文化”,既保留了其古朴的历史韵味,又赋予了现代教育的活力,成为非遗在校园中“可见、可听、可参与”的传承典范。草埔小学学生的无人机对抗赛、智能机器人对抗赛和AI体育等互动体验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这些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科技脉搏,体验“技术赋能劳动”的时代能量。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特别融入亲子互动元素,部分体验项目邀请家长义工与孩子共同参与,在协作中增进亲子关系,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据悉,本次活动共有粤港澳三地近200名教育界代表、师生参与,吸引超7000人线上观看,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走向深入,引领三地青少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通讯员 戚湘瑜

学校供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