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超1.2亿常住人口的庞大基数与日益多元的心理健康需求,广东正以系统性改革破解精神卫生服务“不均衡、不充分”难题。日前,《广东省“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正式出台,明确未来三年将通过消除县域精神科床位空白、推动心理门诊全覆盖、强化基层资源下沉等八大举措,构建覆盖全域、优质高效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这一行动不仅是全国首个省级“精神卫生服务年”专项方案,更为人口大省的心理健康治理提供了改革样本。
现状:
服务网络初具规模
但“最后一公里”仍存堵点
广东精神卫生服务基础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1229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21个地市均设有市级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其中广州、惠州、茂名3市的专科医院跻身全国绩效评价A级行列。为规范服务标准,《广东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同步出台,推动594家医疗机构开设心理门诊、19个地市105家机构设立睡眠门诊,2024年全省精神科门急诊量达783.7万人次,出院患者约39.8万人次。
睡眠医学中心专家开展睡眠义诊活动。
人均资源配置亦超额达标。全省每10万人口拥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5.25人、注册护士14.23人,两项指标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然而,服务能力“区域差”“城乡差”问题突出:30万以上人口县(市、区)仍存在公立精神科床位空白;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门诊覆盖率不足,部分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治疗比例仅为14.7%;粤东西北地区心理援助热线接听率与珠三角差距显著。
攻坚逻辑:
从“扩资源”到“调结构”的双重突围
“广东医疗资源总量大,但优质资源集中在珠三角,基层尤其是县域服务能力薄弱,必须通过体系化改革推动资源均衡布局。”方案制定背景中,这一现实矛盾被反复强调。行动方案明确,三年攻坚将聚焦两大核心目标:首先是到2025年底,消除30万以上人口县(市、区)公立精神科床位空白,实现心理门诊县域全覆盖、睡眠门诊地市全覆盖,妇幼机构儿童心理门诊开设率达60%;其次,广东计划到2027年,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专科标准,心理门诊延伸至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儿童心理门诊覆盖率提升至70%。
在广东,一批擅长精神卫生专科的公立医疗机构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重点人群的精准服务也被提至关键位置。广东将针对老年、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点提供认知评估、孕产妇抑郁筛查工具普及工作。同时,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治疗比例计划逐年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优先签约、网格管理”;“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自2025年1月接入全省21个地市后,将探索AI智能分诊、与110/120等应急系统联动,确保7×24小时服务“不断线”。
实施路径:
五大都市圈建高地,人工智能补基层
根据方案,广东省将通过区域协作破解资源失衡、技术赋能填补人力缺口、政策倾斜激活人才供给三大手段推进全省精神卫生发展。
广东首次提出以五大都市圈为支点建设“区域精神医学高地”:立足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湛茂、汕潮揭五大都市圈,建设区域精神医学高地。通过支持引导资源丰富、床位使用率不高的二级公立医院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主要转型发展方向,扩容城市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将精神卫生纳入卫生健康“百千万工程”,统筹补齐县级服务能力短板。省精神卫生中心将牵头建立分片包干机制,2025年新增不少于5家省级试点医院,推动上级医院中高级职称医师常态化下沉基层坐诊。
面对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人工智能成为系统性改革关键。方案明确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试点AI辅助诊疗,探索互联网心理治疗标准化流程;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广“身心同治”模式,将心理筛查纳入各科室常规诊疗,疑似患者可即时转介至心理门诊。乡镇卫生院则通过“薪火培基”项目强化非精神科医生的疾病识别能力,2025年起每年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超万人次。
人才激励机制同步优化。医疗机构内部编制、薪酬将向精神心理科倾斜,确保其待遇不低于临床同级岗位;二级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可转型为精神专科医院;临床医师通过转岗培训加注精神科执业范围,进一步增加专业人才。
未来图景:
从“数字达标”到“服务重构”
根据方案,到2027年,广东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将实现三重跃升。
资源布局层面,县域精神科床位全面覆盖后,全省范围进一步新增精神专科床位,心理门诊延伸至90%以上乡镇;服务能力层面,省精神卫生中心牵头建立的五大协作区将差异化发展20个亚专科,疑难重症患者区域内转诊率提升至80%;技术应用层面,“12356”热线AI接听率应用水平提升,心理健康知识“五进”活动每年覆盖超百万人次。
这场攻坚行动的背后,是广东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层回应——通过分级诊疗、区域联动、技术赋能多措并举,推动精神卫生服务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变革,为超大规模人口省份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治理路径。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