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能给孩子怎样的未来?”带着这样的疑问,有深圳家长走进孩子就读的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参加每月举办的“家校一日”沉浸式体验活动。
12小时的观察与对话,彻底颠覆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当今时代,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青年勇立潮头、逐梦前行的生动实践。原来,职业教育早已不是中考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土!
一、初见:理想校园,实力说话
踏入校园,一派生机勃勃——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青春学子自信昂扬,走廊的荣誉墙无声诉说着学校的底蕴。
1、人才摇篮
该校培养了35万名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和120多位各级劳模工匠、技术能手。2023年有2位中职学生获得全国媒体关注报道。
2、硬核师资
37位教师荣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校荣誉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未来教育办学思想优秀建设案例二等奖”“深圳市先进单位”等荣誉,入选教育部“支持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名单。2024年,入选“全国工匠学院建设单位”。
3、产教融合
全市布局10个开放型区域产业工人实训工场+63个产业工人培训中心,深度对接行业领军企业。
二、硬核课堂:理论扎实,本领过硬
在专业课实训教室,孩子们正专注操作设备,从电路调试到3D建模,每一步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学校坚持“理论+实践”双轨并行,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实战中练。
三、吃住无忧:安全与温暖并存
1、食堂健康卫生
科学配餐:菜品丰富多样,荤素搭配科学。
严格管理:工作人员着装规范,厨具洁净。
用餐时,学生有序排队打饭,文明就餐,家长与孩子一同用餐,听他们分享校园趣事。
2、宿舍安心守护
4/6人间:标配空调+独立卫浴,采光通风俱佳。24小时辅导员值班+电子门禁系统,安全无死角。
高素质辅导员:学校配备了一支品德优、学历高的辅导员队伍,他们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成长引路人”,从学业压力到职业规划,全程倾心陪伴。
四、多样成才:条条大路通罗马
1、技能竞赛
截至2025年4月,该校在由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辉煌成绩:国赛荣获6金12银13铜、省赛摘得38金52银53铜、市赛夺得11金22银22铜。共有399人次获得高职院校免试录取资格。
2、职教高考
该校2025年职教高考迈向新高度:公办院校录取率98.3%,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水平院校录取率58.9%。
3、中高衔接
该校打造中高衔接升学路径,现开设的所有专业均分别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3所院校实施三二中高职衔接,历年转段考核通过率超95%。2025年,该校将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
4、圆梦工匠
该校与欣旺达、朗华、天健、中兴通讯等公司合作,开展长达4个月的课程体系重构工作,举行师带徒结对仪式,取得丰硕成果。
5、生活教育
大商务实践工场:培养经营通才、磨炼专业技能
每学期有近200名“练习生”参加Tom Coffee、垄上烘焙坊、非遗传承深圳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新湘绣艺术、简爱手工皮艺坊、三职影视工作室、开心农场等12个项目。学生在全真模拟的商业环境中,从策划到营销全流程历练,探索职业兴趣,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竞争力。
丰富的选修课:拓宽视野,激发潜能
学校开设涵盖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多领域校级选修课,从茶艺雅韵到机器人编程,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
五、校园生活:青春不止学习,还有诗和远方
在 “家校一日” 活动中,家长了解到学以文化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体验美好,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多样成才。
1、文化浸润,助力全面发展
140万册图书馆全天开放,读书分享会、朗诵比赛轮番上演。从合唱比赛的默契和声到十佳歌手赛的声线碰撞,从辩论赛的社会思辨到演讲赛的信念传递,更有游园会创意游戏串联欢笑,民乐、交响音乐会带来高雅视听盛宴——多元场景诠释青春N种打开方式。
2、活力体育,绽放青春光彩
跳绳校队斩获深圳市中小学生跳绳比赛“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定向越野校队包揽深圳市中小学生定向越野比赛“高中女子组积分赛冠军”“高中组团体亚军”。多名学生在个人赛中摘金夺银!
班班有赛事:学校运动设施完善,全年超百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班班体育竞赛,人人都是“运动达人”。
六、家校共育:成长路上,不再“孤军奋战
“校长有约”座谈会作为“家校一日”重要环节,家长踊跃提问,该校校长郑光永逐一耐心解答。该校通过优化课程、引进前沿资源、加强师资、拓展校企合作等举措,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企业实践机会。
“原来职校也能让孩子闪闪发光!”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声。从烘焙课上的创意甜点,到国赛领奖台的荣耀瞬间,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用实力证明:职业教育不是“退路”,而是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奔跑的“新赛道”。
采写:南都记者 伍曼娜 通讯员 韦虹羽 张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