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屡被纠错,科普工作不妨多点公众参与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5-08 23:19

近日,山西太原一高中生在网上发帖称,一个月前他在太原博物馆参观,发现博物馆展出的9件文物特征与标牌不符。“五一”期间,也有一名小姑娘发布视频指出,在河北博物院参观时意外发现两处古地名注释出现错误。

一直以来,在博物馆出现的错误中,不少是文字内容校对不严谨,简言之是审核环节随意导致小错。例如河北博物院将“九原”“云中”弄反,分别错误对应成“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最终被那位来自包头的小姑娘发现。此前常有博物馆被发现错别字、中英文标识不符。不涉及科普内容事实性错误的低级错误,难免砸了自己的招牌和口碑,但只要工作人员严格审校,这类错误本可避免。

而另一种出错的内容,诸如上述断代、分类等问题,则涉及专业的文物鉴定本身。一般来说,博物馆的藏品由国家或省市级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多通过传统眼学结合精密仪器对文物进行鉴别。然而,文物鉴定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实践型学问,不同的鉴定专家对同一件藏品很可能会给出不同意见,差错也就可能由此产生。以山西这名高中生的发现为例,一件标名为“红釉二龙戏珠纹盘”的藏品应更正为“矾红描金”——红釉色彩偏深,而矾红偏向橙红或珠紫,据图片看,确实有被误认为红釉的可能。

这类极为考究的“眼力”需要大量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博物馆参观量日增,类似问题暴露得也越来越多,这说明参观者的专业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但也同样意味着,博物馆的专业能力需要跟得上公众的求知步伐。因此,博物馆强化各环节流程的专业素养,修炼好“内功”极为迫切。

也要看到,面对与日俱增的专业参观者,博物馆有必要主动广开言路,为公众创造更加开放的空间、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这名高中生曾在帖子中提到,向工作人员反馈后,馆方长时间置之不理,显然就是没有常规的纠错渠道。帖子发布后,博物馆才关注到。其实,对博物馆而言,“挑错”并非消极否定,而是文物研究交流从博物馆系统内“走出去”,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提高博物馆知识供给质量的积极举措。

如果博物馆能更加重视与参观者的互动交流,于参观者而言,参与讨论、纠错,在科普工作中并不只是“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者”,这样的良性互动是尊重求知欲、对知识不懈探索的体现。此前就有博物馆以赠送奖品或特邀参加相关活动等奖励主动邀请公众挑错。这样的纠错活动应当再多一点,未被“正名”的文物越来越少,但有能力挑错的参观者会越来越多,这也是所有人期待的局面。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