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AR-T突破复发绝境 22岁白血病患者获完全缓解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5-09 16:13

2024年9月,22岁的小林(化名)在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CAR-T细胞回输。此前,她因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复发陷入绝境——常规化疗失效,髓外病灶难以控制。而这一次,中国原研CAR-T让她重获新生:28天骨髓流式检测MRD(微小残留病灶)转阴,半年后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这是国内首个获批用于成人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AR-T疗法,其高缓解率与长期生存潜力,正为白血病治疗带来革命性转折。

艾米丽到中国方案

CAR-T的全球突围与本土落地

2012年,美国女孩艾米丽·怀特海德(Emily Whitehead)成为全球首个通过CAR-T疗法治愈白血病的患者。彼时,CAR-T作为“基因工程抗癌武器”引发轰动。钟立业主任在采访中提及:“艾米丽使用的正是靶向CD19的CAR-T技术,这一技术路径至今仍是血液肿瘤治疗的核心。”

然而,中国的CAR-T的研发多聚焦于淋巴瘤,白血病适应症推进缓慢。急淋受众人群较少,全球第二款、中国首款白血病CAR-T直到2023年才获批。国产CAR-T产品“纳基奥仑赛”的上市,填补了国内成人复发难治B-ALL的免疫治疗空白。目前,全球已有多款CAR-T产品获批,但仅“源瑞达”等少数针对白血病,多数仍集中于淋巴瘤领域。

“一老一少”的致命威胁

成人B-ALL的生存困局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75%,但其治疗长期陷入“年龄悖论”。“儿童患者化疗治愈率高达90%,但成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疗效断崖式下降。”钟立业直言,“成人若按儿童化疗方案治疗,即使相对年轻的患者也无法耐受大剂量化疗带来的副作用。”

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复发难治B-ALL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仅2-6个月,5年生存率不足10%。即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2年生存率也仅38%,且面临排异反应、感染等风险。“许多患者熬不过移植后的并发症。”钟立业提到,一名70岁高龄患者无法接受移植,最终通过CAR-T疗法获得了长期缓解,“这是传统疗法无法企及的”。

从“最后防线”到治愈希望

CAR-T的破局与局限

CAR-T的核心突破在于“精准打击”。通过提取患者T细胞并植入CAR基因,改造后的细胞可精准识别CD19阳性癌细胞。2023年11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AR-T产品源瑞达获批上市,其临床数据显著:3个月内客观缓解率(ORR)82.1%,MRD阴性率100%,1年生存率预估72.9%。“不同于移植,CAR-T一次输注即可回归正常生活。”钟立业强调。

图片

以小林为例,其治疗全程仅出现短暂低烧,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化疗。然而,这一“救命疗法”仍囿于两大困境:末线治疗限制高昂费用。“患者需耗尽所有方案后才可使用CAR-T,许多人在等待中病情恶化。”钟立业坦言。费用方面,全流程约120万元,虽有慈善援助减免至70万元,但仍超普通家庭承受力。

从“后线”到“前线”

适应症前移的临床野心

“CAR-T不应只是‘最后一搏’。”钟立业提出,对于首次复发或MRD阳性患者,早期使用CAR-T或能替代移植。“临床试验显示,未接受移植的患者最长生存期已达5年,与移植组无差异。”这一数据颠覆了传统治疗逻辑。

2024年,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髓外复发患者小林正是典型案例。其移植后7年复发,传统化疗失效,最终通过CAR-T实现深度缓解。“这类患者过去只能选择二次移植,但风险高,生存获益有限,现在有了逆转的可能。”钟立业告诉南都记者。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积累,CAR-T或将从“兜底方案”升级为“优先选项”。

对于CAR-T的临床应用钟立业主任还是保有乐观的态度:“CAR-T让患者看到长生存的可能,这是过去不敢想象的。”当技术突破与临床可及性并行,更多“不可能”或将成为日常。而对于小林们而言,这场生命突围战,才刚刚开始。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