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护士节前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护士长吴蓓仍在暨南大学护理学院为在职护理研究生提供的周末课堂中学习现代高阶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论,这是这位从业10多年的护士长攻读硕士的第一年;而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护士长刘曼丽早已通过在职攻读的方式取得护理硕士学位多年,走上病区护士长岗位的她正计划攻取护理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护理理论和专业素养。
她们的日常,是广东护理团队高学历化浪潮的缩影——全省本科以上护士占比超45%,硕士报考人数三年翻三倍。当“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的国家政策与个体突破交织,一场以科研思维重塑护理价值的变革正在临床落地。
“冰山之下”的临床突围
一位硕士护士的进阶样本
“2014年,我是个机械执行医嘱的护士,从不会思考病人病情变化的本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长刘曼丽坦言。促使她报考统招硕士的,是2016年的一场职业危机:面对胃肠外科术后患者高达42.5%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她发现自己“无力解决,甚至不知如何提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长刘曼丽,已通过在职攻读方式,获取护理硕士学位。
硕士课程教会她用“冰山思维”探查风险。一次巡查中,她发现一名胃癌术后患者检验指标和腹部症状存在细微异常,结合课程训练的循证分析,她判断患者存在隐匿性出血,及时协调医生干预,避免了严重后果。“高学历训练让我更擅长从表象挖掘潜在风险,这是决策型护士的核心能力。”她说。
从“护理操作者”到“辅助决策者”的蝶蝶变?从好变坏才用蜕变,伴随的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读研期间,她生下二胎,白天应对胃肠外科的高强度工作,夜晚切换成学生角色。“最大的挑战是思维切换疲劳,但模块化时间管理让我熬了过来。”如今,她主导的《结直肠癌患者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量表》已在临床初步应用,主管护师职称也比普通护士提前三年获得。
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暨大附一院护理部主任林清然,在为新一批护士授帽。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骨科病房,硕士护士通过优化出院准备度管理,将患者康复锻炼完成率提升至92%;医院胸外科团队运用循证方法,将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降低16.18%。“这些项目背后都有硕士护士牵头,他们用科学工具让护理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暨大附一院护理部主任林清然告诉南都记者。
“带着问题上学”
在职读研的“夹缝”修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吴蓓的读研日常,被切割成碎片:工作日处理临床工作、护理门诊和临床带教,周末奔赴暨大课堂,深夜等孩子睡后再补作业。“每一分钟都要安排明白,睡眠成了奢侈品。”她苦笑。支撑她的,是临床中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瞬间——当患者对中医护理提出更深层的健康需求时,她意识到:“科研思维缺失,让我无法将一副拼图拼出完美的全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吴蓓目前还在读研一,除了学习,她平时的临床工作也没放下。
硕士课程深化了她对护理学的认知。学习护理理论时,她开始用护理哲学的视角去分析护患矛盾,尝试着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去看待临床护理工作;学习护理学研究方法时,她发现护理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学习循证护理学后,她尝试将循证思维融入专科敏感指标建设、临床质量改善项目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会追问护理工作的本质,这是科研思维的火种。”尽管尚未产出“高大上的成果”,但她相信,这种思维碰撞终将反哺临床。
正在与同学们沟通现代护理最新知识点的吴蓓。
来自广东和全国范围的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注册护士总数46.27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62人,床护比达1:0.72。护理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33.5%,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24.2%,护士队伍学历构成、职称构成持续优化,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这一变化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暨大附一院为在职硕士护士提供弹性排班,部分地市医院对取得学位者给予50%-100%学费报销。“学历是护士群体职业晋升的门票,但护理专业能力的提升才是关键。”林清然副院长表示道。
“报考人数三年翻三倍”
专业化浪潮如何重塑护理生态
“2020年我们招53人,2025年指标增至176人,报名人数破千。”暨南大学护理学院林清然用数据勾勒出护理硕士的热度。报考者中,不乏每周跨省飞赴课堂的护士:“有人把工资全砸在机票上,就为兼顾工作与学习。”这股热潮背后,是临床对专业化护理的迫切需求。
硕士课程的设计直指痛点:学生需从临床发现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刘曼丽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的项目、骨科护士提升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实践,均成为国家级获奖案例。“硕士护士牵头用科学工具优化流程,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16.18%,这类数据最能体现价值。”林清然说。
也就是在5月11日下午,林清然还将为吴蓓等在读的在职研究生进行护理专业的授课和研讨;刘曼丽则在一附院整理着新一批临床数据,为未来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她们的坚持,与广东医疗系统的改革同频共振——目前,全省90%的硕士护士仍坚守临床一线,其中多人同时承担管理、教学与科研任务。
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暨大附一院护理部主任林清然在为护理专业学生们授课。
“硕士护士带回临床的不只是文凭,更是用科研思维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林清然总结道。当三甲医院将“高学历护士占比”纳入绩效考核,当患者因循证护理实践降低并发症风险,这场高学历化浪潮终将推动护理行业从“服务型”向“专业型”跨越。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