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扬州80高龄的盲人管先生在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被要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而人脸识别验证中包括“眨眼”动作。管先生说,他的眼部残疾状况肉眼可辨,明明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到了现场,工作人员肉眼也能确认“人证相符”,为何非要依赖软件识别,要求其刷脸认证?
类似这样强人所难的新闻并不是孤例。2024年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苏洪泰是一位先天失明的盲人,为了在微信上申请医保码,他人脸识别刷了上百次;他准备开一家针灸推拿店,由于需要人脸识别,申请营业执照一直没成功,后来通过人工审核才搞掂。后来,营业执照需重新审核且需再次刷脸,因担心过期会被罚款,他只好注销了营业执照……
在银行,老年痴呆症患者因无法“摇头”被拒绝办理业务;在政务大厅,盲人创业者因无法线上认证被迫求助于残联;在医院,面瘫患者为激活医保卡辗转多个线下窗口……这些无疑都是让人遗憾的场景。本来,技术进步该为弱势群体赋能,但却在某些时刻成了加剧其困境的推手。以前,任何业务都可以在柜台人工办理,但信息化智能化后,反而变得“此路不通”,这无疑背离了技术进步的本意和初衷。
事实上,让商业机构重启人工审核并不存在任何障碍,以涉事的某品牌运营商为例,事发地附近的一家营业厅就表示,残疾人办理手机卡除带身份证外,可以持本人残疾人证拍照留档办理,无需人脸识别。真正的阻碍在于商业机构并不愿意为此支付多出的成本,即便这部分成本并不高,甚至于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前所述,相比于人脸识别,让残疾人本人持证拍照留档的另一种解法,又能多耗费多少人工和时间呢?
由此可见,涉事营业厅的做法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凡事机械地执行上级规定,没有丁点的担当精神。尽管盲人无法刷脸的问题技术上并非无解:一些高科技企业已推出“静默活体检测”,通过3D结构光替代动作指令;一些实验室则开发出“无障碍人脸识别”技术,可识别闭合双眼、面部疤痕等特征。但是解决方案不该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比如在一些营业厅,盲人用户可通过指纹验证和人工审核双渠道办卡,多一些共情和用心,盲人办卡审核压根不会是一个问题。
稍让人宽慰的是,2025年6月1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人脸信息时,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当然,解决盲人刷脸难题除了靠法律撑腰,更要看基层机构的执行力度。就此来看,也亟须尽快明确相配套的问责机制——若服务窗口拒绝为特殊群体提供替代验证方式,应视同歧视行为予以处罚。
复盘整个事件,一言以蔽之,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让人活得更有尊严,而非用“便捷”之名制造新的障碍。推广新技术前,不妨先问一句:那些无法“达标”的人该怎么办?只有先问上这么一句,才能避免提出盲人得“睁眼刷脸”这样的瞎要求。□ 胡一刀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