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南方都市报A01版。
大源村,这座位于广州白云城郊的城中村,曾被认证为中国首个“百亿淘宝村”,随着经济迅猛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基础薄弱的问题逐渐显现,违法建设、环境卫生等“城中村”治理的顽疾层出不穷,周边的大源水库及其大源支流更因沿线大量污水排放,其黑臭水体的污染问题成为长期困扰居民的“顽疾”。
历经数年,这片曾受黑臭困扰的水域,通过科学规划与系统治理,蜕变为碧波荡漾的“白云明珠”,今年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同时,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新质生产力大调研”课题组注意到,这或许能为广州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城中村提供一个“生态+产业”兼修的发展路径。
污水直接排放河道
水库及支流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
数年前,大源村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周边的大源水库及其大源支流更因沿线大量污水排放,其黑臭水体的污染问题成为长期困扰居民的“顽疾”。
大源水库与大源支流滋润着大源村。“又脏又臭”,是该水域曾给人留下的印象。
2018年以前,大源水库及其大源支流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污水直接排放河道,更是直接加剧了水体污染。部分河道由于没有及时清淤,导致淤塞严重,洪涝风险加剧。
强化水污染管控,关键在于“掐断”污水源头。治水伊始,大源村就着手将大源支流沿河的窝棚、工厂和小作坊全部拆除。
不过,随着治理工作慢慢深入,一系列“阻力”接踵而至,首先便是村民对水环境修复的诸多不解。
“对于‘水清岸绿’这种当时还看不见实体的概念而言,人们更在意眼下能够看得见的经济利益。”大源村党委委员张桂财说。
治水需清空复原河岸6米内土地
村民要求赔偿 忧虑失去租金收入
张桂财表示,过去村民在无人管理的河岸上种菜,而治水需要将河岸6米内的土地清空复原,村民会要求一定的赔偿。可以将临河土地出租给外地老板盖窝棚、厂房的村民,出于对拆违导致失去租金收入的忧虑,同样会对治水行动有所反对。
面对村里的“阻力”,村干部们开始一边接受上级的培训,一边向村民普及治水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虽然所处流溪河一条小小的支流当中,但作为最上游的村子,地理条件注定我们更有责任做好生态保护,否则下游的村镇再努力也无法根治水污染问题。”张桂财告诉南都记者,干部们选择先从部分村民开始做工作,随后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将生态保护的理念慢慢渗透到村民的心中。
张桂财认为,整个过程需要基层干部耐心地将水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目的、意义、影响宣传到位,并确保合法合规地做好各项流程公示和村民补偿工作。“对村民而言,治水工作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到一部分经济利益,但治水的效果会慢慢体现在人居环境的优化上。经过几年的治水工作,‘水清岸绿’也从概念具象化为村民生活环境中的稳定要素。”他如是说。
水质大幅提升到III类及以上
虾虎鱼伏在支流石头上晒太阳
数据显示,目前大源村已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和居民生活污水全收集,生活和企业收集率超过90%,有效解决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排问题,污染源头和水体黑臭得以根治,水质从劣V类大幅提升到III类及以上;大源水库水位运行稳定于99m,生态流量充足;沿岸植被大面积恢复,自然岸线率达75%。
南都记者还在大源支流中段看到,大批原生的虾虎鱼伏在石头上晒太阳,水流稍缓的河湾处,繁殖期发色的鳑鲏在追逐嬉戏,河虾则在石缝中若隐若现。与市内很多密布外来物种罗非鱼的自然水域不同,治水后的大源支流也部分地为本土水生动物提供了一片“自留地”。
大源村建设了总长度超过2.6公里的碧道,碧道沿大源河涌岸边建设,并配套打造了一批休闲口袋公园、党群文化广场等亲水设施;水库大坝下方的废旧鱼塘也改造为湿地公园,营造出一片可供游玩、逗留、休憩的空间,同时还能发挥调节生态、预防洪涝灾害等作用。
从华南快速路桥底的大源村文化广场出发,一路沿着大源支流碧道溯溪而上,山风夹杂着植物清香扑面而来。沿途更是有数百米长的栈道“飞架”在溪水之上。
年轻人高价租支流旁的公寓
附近居民闲暇时去周边露营
一路上,南都记者还遇到不少骑着电动自行车往大源水库方向进发的居民。
当地居民刘韬(化名)表示,自己正在前往水库大坝下方的大源洞湿地公园露营。“城中村住得很压抑,还好我们上班时间很弹性,这两年治水好了以后,没上班的时候就去郊外待一待,反正也是骑车几分钟的路程。”他说。
在大源村第十五经济社(简称“十五社”)不远处的大源支流岸边,一座名为“云尚轻社区”的公寓于2024年底正式对外招租。相比于城中村内的岀租屋而言,这家单间月租金最低也要报价1500元的公寓既不占价格优势,也离商业区和产业园较远。但其正式营业后,40间公寓很快就被租赁一空。
公寓楼下士多店的老板透露,这里的租客基本都是电商从业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现在大源城中村里面的房子没有以前的好租出去了,但这里(云尚轻社区)想租都租不到。因为他们更喜欢回归生态,一推开门就是好山好水,确实舒服。”
当地一家电商企业的经理曾女士表示,早年刚刚来到大源村的时候,人居环境狭窄,“脏乱差”始终是当地一个标签。“现在周边多了沿河碧道、口袋公园,城轨也即将开通了,环境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便利。周末或闲暇时间,周边比如大源洞之类的地方就很值得去玩。”
曾女士直言,由于人居环境的“脱胎换骨”,无论是像她这样的老电商人还是新入行的年轻人,在大源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项,也更愿意留下来奋斗。
现代农场“开荒”
刚接手时土地布满硬质填料
新生态亦孕育出新业态。课题组在调研中注意到,治水拆违后留下的真空地带已进驻了大源洞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以牙豚农场为代表的现代都市农业业态已成为大源洞吸引周边居民及城区游客的一大娱乐“法宝”。
牙豚农场总经理陈小凯介绍,以蓝莓种植为例,牙豚农场的浇灌、打药等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操作,无需人工参与,既降低人工成本,又保证产品高品质和标准化生产。除前台零星几位管理人员,农场内见不到更多工作人员的身影。
陈小凯回忆,当初接手这块地时,土地条件极差,布满了石头、混凝土块和硬质填料,不利于农业种植。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团队进行了多次筛土工作,改良土壤结构,并大量添加有机肥,最终使土壤质量达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从品种选择到种植标准、安全控制,再到智慧化管理,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农业智慧化产业园。”陈小凯还透露,农场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蔬果种植方面得到了优良品种和生态种植技术的有力支持。
陈小凯透露,目前农场的月盈利最高在10万元以上。“周末的时候,游客会比较多,其中一半都是带着小孩的家庭,附近的居民也会过来参观游玩。”
农场股东之一的徐浩桓身兼新一代村民与“海归”双重身份,他当初选择投资这个项目,正是看中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推出的‘百千万工程’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高校的技术支撑也让我对这个项目充满了兴趣和信心。”
成立大源街道得到更好资源
对治水工作管理更精细严格
治水工作背后折射的,是大源村这座广州面积最大城中村通过有效社会治理,提升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有为之治”。这个占地约25平方公里的庞大区域,不仅吸引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涌来“淘金”,同时也带来“乱”名:外来人口多,环境脏乱差,违建多,治安复杂。
2018年,白云区展开了对大源“重点村”的综合整治行动。大源村大力推进了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环境改善、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这五大领域的提升工程。
两年后,大源村所在的现大源街道区域从原太和镇分出,仅下辖3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的大源街道得以更好地分配行政资源,推动大源村不断提升包括水环境在内的城区品质。
“大源街道成立后,对大源村的治水工作管理更加精细,各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行政规划的变动,不仅没有影响到此前政策的延续性,还更有利于治水工作的开展。”张桂财说。
对于地区产业发展而言,治水不仅重塑了城乡空间格局,更以环境“含绿量”提升经济“含金量”,在解答“如何破解低端产业聚集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广州可以考虑以此为鉴
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认为,大源村的案例证明了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能形成联动产业升级的效应。
“低端产业聚集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过去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城乡结合部较为普遍,但环境治理并非一定要把产业‘赶走’。”林辉煌表示,城中村能为传统产业和外来务工人口提供空间,而传统产业中也有相对环境友好的,或者经过治理能够解决污染问题的,确有保留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大源村的治水工作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提高居民对当地的“黏性”,还兴起湿地公园、农业采摘营地以及乡村文旅等项目,新质生产力例如草莓园的智能化种植技术也在当地得以应用,生态红利带来的产业发展新动能也逐步显现。
“大源洞自然资源好,我们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纽带,打造徒步路线入口、大源印象馆、建设现代都市农业项目、惠农集市、露营地、湿地公园、碧道等连线大源洞农文旅项目,把一系列典型村培育项目串联起来,集中连片发展。”大源村党委委员李慧妍如是说。
中山大学国家公园与自然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婷表示,实现人类福祉不仅依赖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也非常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大源村清洁的水可以满足供给;而良好的水环境、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要素构成健康的环境支持;整治后的大源水库及其大源支流可以起到防洪、保持水土等调节作用;湿地公园、草莓园可以作为景点来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构成了从人文角度提升人类福祉的概念。
“大源村将原有的违建用地打造成现代都市农业业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源,从而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转换。广州也可以考虑以此为鉴,推动生态空间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与生态的正循环。”周婷说。
提升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
将农业基地转化为研学场景
大源村接下来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周婷建议,继续提升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并加强品牌建设。“大源村是著名的‘淘宝村’。那么我们可以让外面的人知道,这里不仅仅是做电商的村子,在村里还有自然之宝的寻觅或者探索,甚至可以挖掘改造,从而形成品牌效应的开拓。”
周婷还认为,大源村现有的农业基地也有条件转化为自然教育的研学场景,例如:通过让各个年龄层的人来体验农业的生产,了解生态农业的理念;从当地的村民或从业人员中培养一批“生态导员”,让他们向前来游玩的游客传递自然教育的相关内容,深化游客的文旅体验。
林辉煌则认为,若能找到一个可持续投入与管护的机制,大源村的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可以兼容得更好。“生态越好,产业发展也会越好。而产业发展越好,产生的税收和管理经费等,同样可以去反哺生态的管护。”
对于当地开拓现代都市农业以及相关文旅产业的发展,林辉煌表示这无疑增强了产业的多元化以及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韧性,大源村应继续抓住这个机遇。
“广州城郊的文旅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市民可选择的地方不多,少数点位在节假日就十分拥挤,造成文旅质量不高的现象。因此像大源村这样离市区不远,公共交通相对便利,又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地方,文旅产业有机会成为新的增长点。”林辉煌说。
【记者短评】
城乡高质量发展并非环保与经济的二选一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大源村通过拆除违建、疏通水脉、建设碧道,不仅修复了包括大源支流在内的河涌生态,更重构了城乡空间价值——水清岸绿的生态基底成为吸引电商总部、直播基地落户的关键要素,现代都市农业与文旅项目的兴起则让生态资源直接变现。这种“环境治理—空间重塑—产业迭代”的链式反应,既打破了传统城中村低端产业依赖环境消耗的恶性循环,又以生态红利激活了绿色经济的内生动力。
由此可见,城乡高质量发展并非环保与经济的二选一,而是通过系统思维将生态投入转化为生产要素,使环境“含绿量”成为撬动产业“含金量”的支点。大源村的转型样本,不仅体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更为超大城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践范式。
此外,水清岸绿并非一日之功,也需要长期的投入进行维持。因此,除了大源村当地牵头对水环境进行管护以外,亦需要上级部门合理分配行政和财政资源进行支持,让这得来不易的治水成效持续造福。
南都融媒出品
编辑:李思萌
记者:陈卓睿 实习生 蒋欣蕾
设计: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