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提划设“工业集聚区”!广州将构建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5-14 21:31

广州首次提出划设“工业集聚区”,以工业集聚区引领工业用地空间集聚和产业集群,将构建“工业集聚区—工业产业区块—工业用地”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5月14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出台《加强规划资源要素保障支撑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召开媒体解读会,上述消息就出自《指导意见》。

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规划资源要素精准保障的需求,《指导意见》重点在强化规划引领、加强规划支撑、支持多元供地、优化筹建服务四个方面提出系列针对性和前瞻性举措,进一步落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


系统构建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早在2020年,为贯彻好国家赋予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功能定位,广州在全省率先划定了621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线,并保持稳中有增、逐年提升的趋势,稳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

今年,广州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产业。为此,广州通过《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系统构建“工业集聚区—工业产业区块—工业用地”的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按照“总量要增、质量要高、存量要挖、浓度要纯”原则提出多项创新举措,明确用地指标、新增工业用地、新建重大产业项目等优先在集聚区和产业区块投放布局,全方位保障企业所需的产业空间。

这是广州首次提出划设“工业集聚区”。根据《指导意见》,单个集聚区用地规模约15-20平方公里,以工业集聚区引领工业用地空间集聚和产业集群。在集聚区内,工业产业区块的规模原则上不低于辖区工业产业区块总规模的70%,以引导工业集中“优布局”。

同时,聚焦全市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每个集聚区设定3-5个主导产业,编制关键赛道产业布局规划,落地一批关键产业项目,引导产业错位协同“促集群”。对应“工业集聚区”聚实体,前瞻谋划18个自然环境品质、产业发展条件兼备的“科创集聚区”,循序渐进推进科创集聚区土地储备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今后科创龙头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提供空间载体。

面向发展新形势,立足发展新阶段,广州系统审视了工业产业区块实施情况。《指导意见》要求,将单个工业产业区块内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由现行55%提升至65%,提升区块“纯度”。各区纳入工业产业区块的规划工业用地面积,占辖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80%。同时,严格区块退出要求,一级线原则不允许退出,二级线退出需“占补平衡、先补后调”,且调入产业区块的工业产值不低于调出产业区块的工业产值,以确保区块退出不对工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工业”,广州还坚持工业用地面积、产值和增加值“增减挂钩”“先补后退”“总量只增不减”的原则,在总量、增量、存量等多个维度提出工业用地保障措施。

《指导意见》提出,广州年度供应新增工业用地7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盘活“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等低效工业用地30平方公里以上,实现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480平方公里。加强产业用地储备和战略留白,要求各区须确保产业用地储备可满足未来2年优质项目落地需求,全市统一划定产业用地战略留白区,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全力强化产业用地储供一体化,提出联动编制年度土地储备和土地利用计划,保障工业用地在计划中的占比。

此外,创新鼓励在“环两山”项目范围外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建设工业园区,创新探索土地指标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以“反向飞地”支持“环两山”建设,做到生态保护和工业集聚双赢。


满足企业立体复合式空间需求

广州紧紧把握产业发展演变对新业态、新空间的需求变化,满足企业立体复合式空间需求。《指导意见》提出,一方面,政府以单个或多个工业产业区块为单元,主动统筹将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至2.0-4.0,企业可直接按提升后的容积率实施改扩建,为企业增资扩产“开绿灯”。另一方面,支持产研服融合,鼓励工业、商业、研发、办公等功能混合立体开发建设“工业综合体”,同时工业用途占比应达到50%,保障实体制造空间。

不同规模、类型的项目对地块规模、形状等需求各异,而规划地块往往难以精准适配,调整规划增加企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指导意见》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提出统筹建立工业用地路网“刚性骨架+弹性脉络”分级管控体系,允许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增减、调整弹性管控道路,便捷招商引资。

针对企业完善园区配套的诉求,《指导意见》推出“硬招”,一是要求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工业集聚区范围内供电、供水、燃气等市政设施,尤其对企业生产影响较大、目前仍存在缺口的供电设施要优先建设。二是改变以往单地块分别配建模式,支持多宗相邻产业用地集中设置配套设施和绿地,鼓励资源共享降低企业建设成本,提升用地效率和设施品质。

《指导意见》也进一步强化对工业用地用途的保障。一是针对现实中存在较多存量工业企业有增资扩产需求,但规划存在用地性质调整且近中期规划暂不实施,导致企业无法按原批复实施建设的情况,通过保障有效批复,支持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二是严格工业用地建筑设计及规划核实监管,严格工业用地用房分割,提出工业用房确需分割的,应以区政府对土地出让后新引进制造业项目的评审认可为基础,并由区政府牵头审核商品厂房分割方案和销售对象资格,确保工业建筑真正用于工业功能。

针对量大面广的留用地如何用足用活,《指导意见》明确了留用地优先发展工业的基本导向,鼓励政府“统收统租”留用地,利用留用地建设产业保障房、产业临迁安置房、周转房等项目,为留用地盘活利用提供多种路径。针对以往各村留地方式导致留用地相对分散,不利于优质项目落地的问题,《指导意见》鼓励突破“村内留地”进行留用地集中选址,同时鼓励留用地“以地入股”向园区、重点平台集中,促进留用地规模化利用。


提供“菜单式”多元拿地方式

目前,大部分产业生命周期远低于50年,以往50年为期的工业用地出让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容易导致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

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后,广州将进一步为企业提供“菜单式”多元拿地方式。根据《指导意见》,广州将允许企业结合自身产业类型、产业周期、资金情况等,自主选择50年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多种方式获得工业用地,更好地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同时,允许企业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方式供应的工业用地办理不动产权证,满足企业确权、融资等实际需求。拟供应宗地本身不仅需要是“净地”,且综合考虑实际开发需求,明确地块周边也要具备必要的通平条件,真正确保企业“拿地即开工”。

土地价格一直是企业的核心关切,如何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指导意见》提出,工业用地取得成本可按园区或片区储备土地取得成本进行统筹核算,通过成本分摊降低工业用地地价。对符合产业导向的工业项目,支持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允许以银行保函代替竞买保证金,降低企业资金压力。

《指导意见》也进一步优化了广州工业用地合宗年限计算方式。相邻工业用地按规定申请合宗的,改变目前按照最短剩余年限确定合宗后用地剩余年限的方式,支持采用加权算数平均法计算合宗地块的土地使用年限,为企业合宗开发提供保障。


面向项目筹建全流程优化服务

广州市招商土地超市自今年3月上线以来,对企业投资选地和产业招商提供了有力支撑。《指导意见》明确,广州要主动向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全维度的可招商地块信息,强化“一图查询”“智慧选地”等功能,完善“零距离”读地、全要素招商、选地“一键达”一体化服务。同时,持续深化“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模式,推动土地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助力企业选地“找得快、找得准”。配备招商联系专员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可直接获取政策咨询和全流程协助。

面向企业项目筹建全流程,《指导意见》提出了一揽子贴心服务和便捷政策。一方面,在服务上做“加法”,包括通过主动信息公开、点对点提供等多种方式,“一站式”服务向企业提供拟出让地块全面信息;支持提前进行规划建设技术审查服务,原则上在用地手续完善后5天内正式发出相关审批文件,助力项目“拿地即开工”。

另一方面,在审批上做“减法”,支持企业分期分栋办理规划条件核实,推行“验登合一”、分期办证便捷融资、“带押过户”业务全覆盖等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缩流程降成本、早竣工早投产。

《指导意见》还要求,建立区分局领导全覆盖的项目筹建服务机制,通过台账管理,为每个项目确定1名服务的区分局领导,建立该项目的规资惠企微信联络群,区分局领导、各板块业务骨干入群“一对一”“面对面”服务企业,主动指导、服务项目筹建,及时响应企业诉求,推动项目报建动工全链条加速。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