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性侵犯罪案例比例上升,性侵儿童案例年度报告发布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5-17 17:29

5月17日,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女童保护”团队)发布《2024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案例中,受害者超9成为女童,最小受害者仅3岁,从施害者看,性侵犯罪人年龄“两极化”的案例有增长趋势。

“女童保护”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中,通过网络实施的案例共有44起,占全部案例的21.46%。在此类案例中,隔空猥亵与线下侵害交织发生,呈现出复杂、隐蔽的特点。

 

性侵受害者中超9成为女童,最小受害者仅3岁

据了解,报告中性侵儿童案例统计数据来源于2024年度媒体公开报道案例(含各级法院、检察院官网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例)。

《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205起,受害人数690人。据统计,2024年的205起案例中,受害人3人以上(包含3人,类似数据表述下同)的案例41起,占比20%;受害人5人以上的案例27起,占比13.17%;受害人10人以上的案例13起,占比6.34%;平均每起案例受害儿童为3.37人。

“女童保护”统计,2024年案例中,从受害人数量上看,598人有性别信息,其中女童544人,占比90.97%;男童至少54人,占比9.03%,这一数据与2023年数据相对比,男童遭遇侵害的比例有小幅下降。

图片

在受害人年龄分布上,205起案例中,表明受害儿童年龄的有178起;表述为“未成年”“幼女”“儿童”的有27起。178起案例中,受害人14岁(不包含14岁)以下的125起,占比70.22%;14~18岁(不包含18岁)的53起,占比29.78%。梳理发现,年龄最小的受侵害儿童仅3岁,施害者为其邻居大爷。

图片

“女童保护”还发现,205起案例中,可统计出施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有18起,在总案例中占比8.78%,与往年数据相比有较大增幅;施害人60岁(包含60岁)以上的3起,在总案例中占比1.46%。

 

图片

从“女童保护”跟踪的案例中发现,性侵犯罪人年龄“两极化”的案例有增长趋势,尤其是未成年施害者,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需各部门积极行动,保护潜在的受害者,同时挽救潜在的未成年施害者。

 

熟人作案占比超八成,校园、培训机构等场地发案频率高

“女童保护”统计,2024年的205起案例中,表明人际关系的有168起。在168起案例中,熟人作案139起,占比82.74%;陌生人作案29起,占比17.26%。

图片

139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师、教职工(含教练、家教、补习老师等)作案42起,占比30.22%。这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特殊身份容易引起媒体关注报道有关,不代表所有性侵儿童案中教师施害人最多。“女童保护”认为,教师和教职工作人员是除了监护人外,日常生活中与儿童接触机会最多的群体,作案具备便利条件,因此需要格外重视。例如,2024年10月曝光的一起案例中,某省一位女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均遭受培训教师性侵,父母发现时已经怀孕19周,后流产。

“女童保护”认为,应当多措并举防范此类犯罪,一方面应当加强各类教师的职业资格审查和师德培训,定期进行多维度排查,保持综合治理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多渠道为家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家庭教育和防范意识,及时从家庭和儿童个体层面对性侵犯罪进行预防和警报。

“女童保护”统计,在205起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明确提及性侵发生场所的有162起。其中,发生在校园、培训机构的有36起,占比22.22%;发生在施害人住所的有26起,占比16.05%;发生在酒店、KTV、酒吧、按摩店等娱乐休闲类场所的有24起,占比14.81%;发生在公共交通、公园广场、餐饮理发等生活服务类场所的有13起,占比8.02%;发生在小区、村庄、马路边等户外公共区域的有11起,占比6.79%;发生在网约车、出租车、私家车等特殊封闭空间内的有11起,占比6.79%;发生在受害人住所的有7起,占比4.32%。

图片

《报告》称,与往年数据特征相似,校园、培训机构依然是本年度儿童性侵案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实体空间,校园及教育机构中多发儿童性侵案,是一个亟须治理的问题。施害人住所亦是本系列报告统计出的儿童性侵案发生率较高的场所之一。酒店、KTV、网吧等娱乐休闲场所近年来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对象,一些住宿、娱乐等场所违反法律法规,允许未成年人随意出入,成为涉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因此,推动落实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入职查询制度、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等至关重要。

 

隔空猥亵与线下侵害交织发生,呈复杂、隐蔽特点

《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中,通过网络实施的案例共有44起,占全部案例的21.46%。在此类案例中,隔空猥亵与线下侵害交织发生,呈现出复杂、隐蔽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性侵害方式,网络性侵害作案者通过社交平台、游戏社区等途径接近未成年人,仅需一个虚拟身份,就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这种低成本、高隐蔽的方式,使侵害行为更难被及时察觉和制止。

“女童保护”对儿童网络安全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儿童网络行为呈现鲜明的社交、娱乐导向特征。儿童在网上的主要活动包括观看视频(1537人,占34.13%)、学习(1241人,占27.56%)和玩游戏(1100人,占24.43%)。说明娱乐(尤其是视频和游戏)是儿童上网的重要内容;社交聊天活动占比相对较低(11.59%,522人),但这并不代表儿童社交聊天需求较低。多数家长忽视了短视频平台正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新型社交工具,视频、游戏平台内聊天已经成为趋势。

“女童保护”调查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孩子各类上网活动与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呈现显著相关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阶段平台监管的确可能存在漏洞——日渐凸显的技术伦理困境,正在拷问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跟进速度。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