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林冠男:博物馆是文化生产者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5-18 00:17

2025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过去的守护者转变为未来的建构者。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为此推出“5・18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探讨广东各博物馆、美术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在应对社会变化、推动自身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答题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

图片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林冠男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记者:您如何理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您认为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与过去相比,这些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林冠男:博物馆应该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外部世界的快速发展变化,博物馆更应该以淡定但积极的态度应对这种变化。淡定是指博物馆人要坚守住的东西——保持文物保护事业的底线,要守正,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文物的守护,文化的传承。不为外部纷扰和快速变幻的世界所扰乱了自己的行业阵脚。积极的态度是要对快速变化持有敏锐的嗅觉,主动的接受和积极的应对,而不是消极抵抗,躺平静观。博物馆人在认清自身场馆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新技术,谋求创新式发展。

因此,曾经有人把博物馆比作“历史的容器”或者“过去的墓碑”,虽然我从来不这样认为,因为无论中西,博物馆产生之始就是具有知识启蒙的作用,并不只是简单的“文物、古物的保管”功能。在未来,博物馆将从文化的传播者转化为文化的生产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引擎。

记者: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贵馆在展览策划、教育活动、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变革?

林冠男:策展方面,改变单一的博物馆单方面给予,输出,而是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激发观众主动思考和合理推测,而获得观展认识。比如我们的传统品牌展览——《寻迹羊城》,对于一些新发掘出土的文物和遗迹现象,我们更多的是客观呈现,鼓励观众根据展览提供的诸多线索给出自己的猜测和结论。这种尝试,我们会持续进行下去。

图片

《寻迹羊城》

在教育方面,我们一直充分发挥“考古+博物馆”资源优势,继续深入打造广州考古特色教育品牌。策划实施“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系列活动,广州考古工地研学,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多学科考古研学(包括植物考古研学、人骨实验室考古研学、动物考古研学、冶金考古研学等),广州文物径研学,我们的节日等公众考古教育项目。

我们将探索研学市场化发展新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考古研学公共服务,尝试解决博物馆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难题,在广州市博物馆新的“大文创”政策支持和要求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保证考古研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面向更广泛群体开展定制化服务,不断推动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转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乡土历史教育、人文美育、跨学科融合教育等方面的资源。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博物馆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贵馆在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未来还有哪些新的发展计划?

林冠男:在博物馆多元化服务方面,我们一直积极发挥考古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在地作用,服务社区。身处小谷围岛大学城片区,我们与长洲岛兄弟单位联合了岛内近十家文博场馆成立了双岛博物馆联盟,为入岛游客提供岛上文化资源分布介绍,场馆内容特色介绍等;对大学城片区的十所高等级教育机构和中学,定期开展送课送展送讲座等活动;对番禺区特殊人群开展特殊教育服务,为在地志愿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和学习培训等,这些有效缓解了广州市文化场馆在中心城区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

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将展厅内的静态陈列转变为一系列的动态服务,将有限的博物馆展厅推向无限的城市社区,让考古为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成果,通过各种智能媒介更广泛地被获知和利用。

更多内容请阅读:

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探索社会化运营,创新消费场景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林冠男:博物馆是文化生产者

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

策划:宋爽 周佩文

统筹:周佩文 朱蓉婷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图片由南汉二陵博物馆提供

编辑:刘晨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