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体重的道路上,“拼命运动无需控食”与“极端节食速效瘦身”成为两大常见误区。2025年全民营养周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通过真实案例指出,盲目依赖高强度运动或过度节食不仅难以实现减重目标,还可能引发代谢紊乱、肌肉流失等健康风险。科学减重的核心在于“吃动平衡”——合理控制热量摄入与科学运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体重的长期稳定。
误区一:
挥汗如雨就能“抵消”高热量饮食?
20岁的大学生刘美美(化名)曾因身材焦虑,在高二暑假开启疯狂健身模式,每日泡健身房,体重从79kg降至72kg。然而,高考前运动量骤减后,体重迅速反弹至87kg,更被诊断为重度脂肪肝。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叶艳彬通过调查发现,刘美美虽每日坚持2小时有氧运动,但存在两大关键问题:运动中频繁饮用含糖饮料,以及运动后因“补偿心理”暴饮暴食。
“低强度有氧运动1小时平均仅消耗200-300Kcal,但一瓶500ml运动饮料就含有35g糖,约150Kcal热量。”叶艳彬强调,运动后若摄入高热量食物,极易形成“热量盈余”。更严重的是,长期过量运动可能触发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基础代谢率补偿性降低,“看似努力,实则事倍功半”。
针对刘美美的案例,临床营养科团队为其制定了低碳水、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方案,并纠正其“运动后犒劳自己”的错误观念。调整后,刘美美每日减少近1000Kcal热量摄入,且无需忍受饥饿。3个月的科学干预下,其体重从87kg降至76kg,重度脂肪肝完全康复,肌肉量与基础代谢率保持稳定。半年后随访显示,刘美美体重未出现反弹,成功建立起“吃动平衡”的健康模式。
误区二:
极端节食是减重“捷径”?
36岁的王杰(化名)因长期熬夜、暴饮暴食,体重飙升至118kg,并确诊2型糖尿病、重度脂肪肝及高尿酸血症。为快速减重,他采取极端节食法,每日热量摄入从2600Kcal骤降至800Kcal,几乎戒断主食,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两周内,体重锐减7kg,但随之出现四肢乏力、脱发、面色发黄等症状,且体重停滞不前。一次假期“放纵”后,体重迅速反弹至118kg,减重成果付诸东流。
叶艳彬团队通过身体成分分析发现,王杰的骨骼肌量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大幅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近30%。“极端节食就像‘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叶艳彬解释,当人体长期处于能量严重亏空状态,会优先分解肌肉而非脂肪以维持生命活动,导致代谢率下降,“最终身体进入‘节能模式’,减重必然陷入平台期,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反弹无可避免”。
临床营养科为王杰设计了每日1500Kcal、115g蛋白质的高蛋白低升糖饮食方案,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逐步修复代谢功能。14周干预后,其体重下降10kg,体脂肪减少5kg,腰围缩小5cm。更关键的是,血糖、尿酸、肝脏弹性等指标显著改善:糖化血红蛋白从8.6%降至6%,胰岛素水平从37.29μU/mL降至14.74μU/mL,重度脂肪肝基本逆转。王杰坦言,科学饮食让他“无需挨饿,精力反而更充沛”,并主动开始低强度运动,逐步迈向健康生活。
科学减重:营养与运动的精准协同
叶艳彬指出,减重的本质是“热量缺口”,但实现这一目标需兼顾营养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饮食层面,需优先选择全谷物、薯类等优质碳水化合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深海鱼等。“例如,用杂粮饭替代白米饭,不仅能延缓血糖上升,还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摄入鸡蛋、牛奶,可避免肌肉流失。”她强调,盲目排斥某一类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会导致代谢失衡。
运动层面,需根据个体目标制定计划。有氧运动虽能直接消耗热量,但过量可能引发代谢补偿;力量训练则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升静息代谢率。“每周3-4次、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更为合理。”叶艳彬建议,运动后若感到饥饿,可选择低糖水果、无糖酸奶等健康零食,而非高糖饮料或油炸食品。
“仅靠运动不控制饮食,如同竹篮打水;仅靠节食不运动,则可能损肌伤身。”叶艳彬总结,刘美美与王杰的案例证明,唯有将科学饮食与合理运动结合,才能打破“越减越肥”的恶性循环。2025年全民营养周倡导的“吃动平衡”理念,正是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众避开误区,实现健康体重的可持续管理。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李旸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