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田区组织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提升研修工作坊”圆满收官。来自全区春晖家长学校讲师团及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共150人,在3位资深专家引领下,通过沉浸式理论学习、实战互动与案例研讨,实现从理念革新到技能升级的蜕变,为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专业根基。
家校社共育的“福田经验”
在福田教育版图中,家庭教育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自1997年起,福田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已深耕28年,先后捧回“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构建起“1+1+1+N”特色模式——1所有组织性的连锁制学校、1支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1套有科学体系的课程、N个基于孩子发展需求的主题,形成覆盖全学段、全家庭的教育生态。
作为该模式的核心载体,春晖家长学校早已成为福田家庭教育的金字招牌。2007年,其跻身教育部“全国优秀家长学校”;2012年,助力福田区以“创新性、高效性、普及性”成为深圳唯一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近年来,讲师团每年开展超800场家庭教育讲座,每年惠及3万余家庭,更编印《中(小)学生父母课堂:当今城市家庭教育必修课》,推动科学教养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此外,“福田国际教育公开课”持续邀请国内外名家开讲,搭建起家校沟通的“云端桥梁”,让前沿教育理念触达更多家庭。
此次研修,正是福田区在既有成果上的再升级——从28年积淀的“经验库”中汲取养分,以专业研修激活“1支专业队伍”的内生动力,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注入新的理论活水。
从“理论输入”到“场景应用”
本次研修秉持“精准赋能、学用结合”理念,将理论学习、实战训练、成果转化三大环节串联,形成环环相扣的培养体系。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王秋英,通过《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以及应用》系列课程,系统解析“三角关系理论”“情绪依附模式”,揭示“孩子的问题行为是家庭系统失衡症状”的底层逻辑,帮助教师建立“症状—关系—系统”三维分析框架。
闵行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贾永春结合“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剖析小学“同伴冲突”、初中“青春期叛逆”、高中“生涯迷茫”等问题的多系统成因,提出在发展视角中识别问题、于系统视角中干预指导、从预防视角中前置介入的干预思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彩田学校心理教师曹建安,以五大思辨问题,引导教师反思教育本质,探讨“家校教育理念共同体”构建路径。
研修将理论讲解与场景实践紧密融合,在王秋英现场设计的“家庭角色模拟”环节中,三名学员分别扮演“单亲妈妈”“问题孩子”与“咨询师”模拟冲突场景,“母子”的现场争执引发共鸣,让参训教师直观感受到“家庭治疗的核心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看见问题背后的关系模式”。
贾永春分享的“三级干预系统”为不同风险等级的家庭问题提供了分层解决方案。她针对作业拖延、屏幕依赖等学生会出现的高频问题,推荐“家庭契约制定”“亲子沟通卡牌”等标准化工具;面对志愿填报分歧、隔代教养冲突等特殊需求,提供“家访标准化流程”“个性化家长培训”;对于自伤倾向、严重亲子对抗等高风险情况,建立“家校医社”协作干预机制。梅林小学心理教师喻妍表示,这一框架能帮助她在处理“家长过度控制孩子”案例时,依次通过观察事实、运用循环提问方法、制定针对性方案的干预路径开展工作。
曹建安的互动环节中,“如何平衡家校教育责任”“怎样避免‘过度教育’与‘教育缺位’”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教师们结合一线经验,现场碰撞出“家长课堂应增设‘父亲参与度’专题”“建立家校沟通‘情绪缓冲带’”等实操建议,为后续家校合作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向。
从“短期充电”到“长效续航”
此次研修特别注重“学用结合”,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完成“家庭治疗理论框架下的个案辅导案例”,需包含问题评估、理论应用、干预过程,尤其强调“辅导效果评估”中家庭功能改善分析,这种“带着任务学”的模式,推动参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形成落地计划。
园岭外国语小学林海棋计划将“家谱图分析”纳入新生心理测评;福苑小学夏艺萍针对个案设计干预方案,将培训中学到的“循环提问法”“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融入具体场景;梅丽小学喻妍计划将“人际沟通的层次”理论融入家长课堂,鼓励家长减少事务性指令,多与孩子分享情绪感受,在家庭中营造“重情感、少说教”的沟通氛围。
据悉,福田区后续将依托春晖家长学校讲师团的专业优势,结合研修中形成的家庭治疗理论应用经验,持续开展分层培训、案例研讨与资源整合。将优秀个案经验纳入“春晖”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丰富《中(小)学生父母课堂》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家庭共性问题,组织讲师团开发实操课程,通过校园讲座、社区课堂等多元形式扩大辐射范围,推动研修成果从个体实践向区域家庭教育体系化建设转化。
从28年前的先行探索到如今的系统赋能,福田区始终以“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的担当,扎实推进家校社共育的每一步实践。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陈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