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流拍背后:价格走低,专家称供需失衡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5-21 19:19
图片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大量“上新”。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银登网数据发现,上周以来,银行、消金公司共发布个人不良贷款(含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贷和信用卡透支)批量转让公告50余条,而这其中,有大量资产包为重新挂牌,表明这些资产包存在流拍现象。

专家分析称,此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资产包价格越来越低。未来应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构建不良资产处置的良性生态。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活跃

银登网信息显示,上周以来,多家银行和消金公司密集发布个人不良消费贷、经营贷和信用卡透支批量转让公告,合计超过50条。

分机构来看,平安银行共发布8条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公告,合计未偿本息超18亿元。在这8个项目中,最大的一单未偿本息总额为7.15亿元。转让公告显示,这一资产包内贷款全部为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发放,其中,单一借款人最高未偿本息余额达615.19万元。

此外,浦发银行也于5月16日发布了两个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共涉及未偿本息总额27.44亿元,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在41岁左右。

城商行方面,中原银行于5月13日发布4期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共涉及未偿本息3.94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均超过500天,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在41岁左右。

此外,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也均在近日发布了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消金公司方面,上周以来,中银消金、招联消金等多家机构共发布29条个人消费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其中,中银消金于5月19日一口气发布了20条转让公告,合计未偿本息达19.05亿元。

事实上,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在今年一季度就呈现出明显的活跃状态。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8.6倍。其中,个人消费贷不良贷款成交规模达26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85.15%;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成交额达5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79.25%;个人经营贷不良贷款成交规模为5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68%。

从历年数据来看,一二季度往往是不良贷款转让市场的淡季。为何今年有所不同?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称,一方面是由于银行不良处置的压力在当前这个时期在加大,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上升,为降低风险和资本占用,加速处置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则是政策导向,经过几年的试点,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逐渐成熟,为不良贷款转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保障,也推动了市场的活跃。

大量资产包流拍后重新挂牌

在市场活跃度提升的同时,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近期金融机构发布的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资产包中,有相当大比例为重新挂牌。这意味着,这些资产包此前存在流拍现象。

比如,浦发银行发布的两个转让项目在今年3月就曾挂牌,彼时竞拍起始价分别为4034.27万元、4506.22万元,近日又重新挂牌,竞拍起始价也分别下调了561.88万、572.51万元。

又比如,中银消金近日发布的20单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也均为重新挂牌,且竞拍起始价也有所下调。以其第19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为例,未偿本息总额433.10万元,第一次挂牌时的竞拍起始价为64万,此次重新挂牌则降至58万元。

“这说明市场已经存在供需失衡的状态,导致资产包价格越来越低,而银行不良生成速度仍然在加快,在受让方需求有限的前提下,部分资产包也不符合受让方的需求,可能存在借款人信用状况差、债务回收难度大等问题。”对于不少资产包重新挂牌转让,王蓬博分析道。

资产包价格走低在银登中心的统计数据中也有所反映。数据显示,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的折扣率和回收率双双“探底”:平均折扣率为4.1%,而去年四个季度分别为4.6%、4.1%、5.8%和4.8%;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而去年四个季度分别为8.8%、9.0%、9.4和7.3%。

对于此种现象,市场参与方应如何应对?王蓬博认为,应该从供需两端下功夫。一方面,银行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筛选和整理,结合市场情况和资产包质量合理定价;另一方面,受让方可以提高对个人不良贷款的估值、风险评估和催收处置能力。只有供需双方协同发力,才能一定程度上形成不良资产处置的良性生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