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如何将高校的创新,与中学教育结合起来,点燃青少年对核心技术领域的科学兴趣,或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5 月 22 日至 23 日,一场聚焦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盛会,由三航工业技术研究院下属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承办,联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的深圳市中学创新型教师培育活动,在深圳拉开帷幕。来自全市的上百名中学教师与高校专家教授齐聚一堂,通过前沿讲座、实践演示与深度研讨,围绕“创新人才在青少年时期的培养”这一核心议题,共商教育创新大计,描绘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的新蓝图。
一. 破局传统教育:以科学兴趣点燃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价值导向偏差,过度聚焦分数与升学率,片面强化应试训练,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激发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重视不足。
针对这一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2025 年 1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的重要任务,强调要 "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 ' 分数至上 ' 等偏差"。这一政策部署不仅直指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论的积弊,更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锚定了价值坐标 —— 要求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学生仍然面临着标准化应试模式带来的诸多困境:学习动力不足、偏科焦虑、升学压力与家庭过度干预,使许多青少年陷入 "被动学习" 的困境。中学阶段作为思维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时期,如何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成为破局关键。
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兴趣培养本质上是对青少年 "完整成长需求" 的回应。它不仅是激活学科认知的 "催化剂",更是构建未来职业认同的 "导航仪"。国际教育实践表明,STEAM 教育倡导的跨学科整合模式,能够有效将个体兴趣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创新人才作为 "通识教育产物" 的核心特征。
据介绍,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以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 ""工程技术" 为三大核心方向,构建了 "跨学科融合 + 沉浸式实践 + 阶梯式成长" 的兴趣培养体系。通过多元场景设计与前沿技术的科普衔接,多方向刺激青少年对科学的深度探索欲,帮助他们找寻并确定兴趣方向,为破解传统教育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
二. 创新培养路径:构建大中学贯通培育体系
在加强深圳本土创新拔尖人才中学阶段培养上,中学教育与高校教育普遍存在断层的现象,并且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高校的知识落后于社会,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在1952-1999年中国各地区的高考状元中,尚未出现世界级顶尖学者,无人获得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等国际科学奖励。有专家学者认为学生的兴趣需要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而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为此,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提出了三大创新培养方向,助力青少年科学兴趣发展。
问题导向学习:从 "储备知识" 到 "培育智慧"
活动中,老师专家通过真实案例展示了问题导向学习的独特魅力。以真实社会议题为学习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主题探究,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在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完整链条中,不仅激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更培养了系统思维能力,让青少年在应对真实挑战中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大学导向培育:衔接中学困境与大学需求
针对大学对 "兴趣驱动型学习者" 的迫切需求,即对特定领域有持续探索欲、具备跨学科思维雏形的学生有着迫切的需要。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与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深度联动,开展教授面对面、项目课题实践、实验室探索等活动,将中学的育人困境与大学的人才需求深度契合,系统性重构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为青少年的科学成长搭建起通向高等教育的桥梁。
社会场景深度融合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青少年的培育更需锚定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针对新经济形态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 “校 - 企 - 社” 协同实践,将前沿技术领域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学习课题。中学生可参与无人机、城市生态模型建构、轻量化航天材料研发等小项目课题,在多方指导和交流中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原型制作的全流程。不仅让学生提前感知行业前沿动态,更在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建立 “科学服务社会” 的价值认知。
三. 构建协同生态:校园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理念、资源配置与社会服务体系的整体重构。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积极联合南山共青团、南山志愿者、深圳高级中学、学府中学、华侨城中学等多个单位,开展了 "科学家进校园"" 无人机科普 ""致敬科学家" 等多项公益科普活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的良好氛围。
2025 年,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入校开展 "流动少年宫",深受学生喜爱。即将开展的 "每周半天计划",将进一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接触科学、探索科学的机会。据统计,通过与社会多方的实践交流,累计超过 12000 名青少年通过兴趣学院的活动发现和探索了自己的兴趣方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四. 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
青少年科学兴趣学院 由三航研究院联合世界一流大学科技产业促进会IAPCTIP、Science机器人国际大会在2016年倡议发起的公益项目。作为三航研究院直属二级机构,学院依托世界一流大学的科学家资源,构建青少年衔接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体系。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普、义工等兴趣发现活动,点燃个人爱好与天性并确立兴趣;开启个性化培养的兴趣引导之路,激发青少年从小站在世界科学前沿思考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自然发现、发明创造、项目研究等兴趣培养过程,树立青少年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帮助青少年做好生涯规划,实现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和学长们一样成为科学家/发明家/创新企业家和社会栋梁之材。
结语:
此次深圳市中学创新型教师培育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深圳市在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科学兴趣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大中学贯通培养路径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协同生态的逐步构建,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青少年将在科学兴趣的指引下,扬起创新的风帆,在未来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