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广州,暑气初盛。在巨湾技研电芯大堂外的充电站,一辆2022款AION V Plus在众多媒体记者的镜头下,被连上了一台800A的国标充电桩。
这是巨湾技研科技开放日的现场,在实时显示屏上,电流曲线稳稳地恒定在800A上下,而仪表盘上的电量在飞快跳动:从5%跃升至78%仅用了3分58秒,充入电量54.54kWh,平均充电倍率达8.8c!
这组数字意味着,在不到5分钟充电时间内,这台普通纯电SUV补能的续航里程将超过530公里,而巨湾技研这家以“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为口号的企业,正用一场技术展演,揭开行业狂飙背后的汽车革命。
超快充5年内将成为标配
“就像自动挡一样,超快充未来会成为汽车标配。它的发展曲线就跟新能源汽车渗透曲线一样,5年就可以完全渗透!”在科技日现场,巨湾技研总裁裴锋这样表示,并强调:“全域超充才是真超充,峰值充电倍率都是噱头,只有平均倍率才是实际。”
巨湾技研有限公司总裁 裴锋
他做了一个比喻:假设充电是3公里跑步,全域超充恒流就像运动员以一个舒适稳定的速度跑完全程,而高峰值倍率的充电可能是前100米猛冲刺,后面越跑越慢。从结果看,前者的效率其实更高,对电池的舒适度也更友好。
2024年底,大功率充电新国标全面出台。在新规中,充电接口的电流上限从250A提升至800A,电压上限从1000V提升到1500V。2025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又成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要求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成为终身承诺,且需要被30毫米钢球以150焦耳能量撞击三次、经历300次快充循环后依然安全,无泄漏、无外壳破裂,无起火无爆炸,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行业的严密监管,动力电池为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安全和效率缺一不可。
(巨湾技研电池测试中心内部)
裴锋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巨湾技研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将场景需求纳入重要的考量范畴,以高标准技术打造卓越的硬件性能。“巨湾是量产成熟产品,此次充电新国标的升级,巨湾电池只需实施软件更新,便能充分释放硬件所蕴含的强劲性能,真正实现‘技术平权,共享科技之美’”。此外他还透露,巨湾技研正在开发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XFC极快充电池产品,即将量产上市。
行驶里程超31万公里
电池衰减不到5%
在“参数竞赛”不断升温的动力电池市场,用户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和数据,难免产生贬值焦虑。
而此次巨湾技研展示的实测数据,却非常耐人寻味:这款搭载了三年前量产电池的车,仅靠软件升级,就在国标桩上达成了性能飞跃,性能竟超越友商在1000A非标桩上的表现,硬生生把后者刚发布的“黑科技”逼成“前浪”。
巨湾技研极充生态业务负责人 谷兆宁
超充赛道的“实验室数据”与真实场景的割裂、峰值充电倍率和全域平均倍率的区别,用户或许很难体会,但落实到市场上的反馈,却是不会骗人的。
当某些企业试图用定制化充电桩建立技术壁垒时,那些突破1000A的非标方案,意味着充电枪线缆要增粗接近一半,散热系统成本暴涨N倍,最终可能让超充站沦为“技术盆景”。
而选择将超充技术锚定在国标框架内的巨湾技研,验证了自己在超快充技术的多年积累与可持续性:通过硬件预留升级空间,以软件迭代释放性能,从而避免用户陷入“参数竞赛”引发的技术贬值焦虑,享受科技平权的持续进步。
据悉,凭借先进的材料工艺和创新的结构设计,巨湾XFC极快充/超快充还具备长寿命的特点。常温超快充循环圈数高达3000次,且在频繁的超充使用过程中,电池衰减程度小,能始终维持稳定的性能输出,长期使用的可靠性更有保障。
目前在该企业的电池健康监测平台后台,行驶里程最长的巨湾电池包里程数已超过31万公里,且状态良好,衰减程度还不到5%。
(工作人员展示刚经过针刺实验的新一代固态电池)
在适应充电新国标加速推动超充普及的同时,巨湾技研在先进新材料、下一代新型储能器件等前沿科技领域也储备了丰厚技术,正围绕高能密和高倍率双体系研发新一代固态电池,其最高能量密能达到450Wh/kg,最高充电倍率达到6C。
据裴锋介绍,目前巨湾技研已获得了国家级重大项目支持,成为“固态电池复合固态电解质研发与产业化生产”承接单位,有望在3-5年内实现“超快充+高能量密度”的双重突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