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客家炒绿,让世界爱上客家茶”宣传语亮相广州地标“小蛮腰”。梅州茶正以“茶旅融合”的创新丰富业态,引领茶产业焕新升级,站上新高度。
“温肚茶”藏着中原文明南迁密码
当人们抬头看到广州塔上“客家炒绿”时,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缕茶香里藏着中原文明的南迁密码。相传茶叶随秦军南征百越传入岭南,在梅州的层峦叠嶂间落地生根。客家人自魏晋时期辗转南迁,发现这片“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虽云雾缭绕却相对湿寒,于是将中原制茶技艺与岭南气候智慧交融,创造出独特的“重炒”工艺,造就了“客家炒绿”性温偏热、养胃提神、回甘持久的特性。
“客家炒绿”已成为梅州茶产业的重要品类,陈年的老炒茶具消痰化瘀之功,胃寒者也可饮用,被客家人俗称为“温肚茶”,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独特加工工艺、鲜明品质特点。专家分析,客家炒绿经重炒工艺后,茶多酚结构发生热转化,形成具有温补特性的茶褐素与茶红素,其暖胃效果堪比陈普洱,却保留绿茶的清雅本色。
梅州“茶旅融合”业态升级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梅州茶产业数据显示,全市36.08万亩茶园中,55.89%的产量属于客家炒绿,这片叶子不仅滋养着世界长寿之都的市民和游子,更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着匠人的手艺温度。
在梅州平远县的老茶厂里,制茶师傅仍遵循着古法:高火扬去青涩,重火催生茶香,凝练茶韵。这种近乎执拗的“火攻”技法,让茶叶在灼热的铁锅中翻滚蝶变,将寒湿转化为温润。
早于今年3月,平远县便启动2025石正“客家炒绿”茶香暨食青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其中,园山湖茶场新开辟3公里茶旅路线,并在沿途线路中,设置三大沉浸式文化体验站,将文化体验嵌入青山碧野,打造"五感全开"的茶旅文化盛宴。
梅州平远“客家炒绿”这种“以火制寒”的智慧,在梅州客家人生活中具象为诸多独特的茶俗。大埔县百侯镇的擂茶宴上,炒绿茶粉与芝麻、花生在擂钵中交融,佐以当季艾草,成为立夏时节的祛湿良方;五华县的老茶农会将十年陈炒绿与老姜同煮,制成“客家午时茶”,成为田间劳作的解暑圣品。
梅州的“茶旅融合”正引领着梅州茶业的焕新升级。在丰顺区,年轻茶农架起手机直播架,用山歌调子唱出客家茶韵;梅州推出的“茶旅融合”精品线路,载着游客穿梭于云雾缭绕的茶垄里;松口古镇的骑楼茶馆中,旅居海外的客家侨胞组团归乡购茶。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