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福民小学举办“节气雅韵・味在福民”主题课程展示活动,通过戏剧展演、集市体验、非遗赏鉴等多元形式,让嘉宾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时间密码与宋韵风华的千年流转,生动呈现了二十四节气在现代教育中的创新传承。福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巍;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彭红玉;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林君芬;福田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燕;福田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肖萍;深圳市教科院劳动教研员韩青以及福田区教科院各学科教研员、福田区各学校书记校长及社会各界嘉宾参与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福民小学多年来围绕二十四节气,以诗歌、美食、习俗体验等跨学科融合方式开发设计特色课程,引领学子在传承关于物候、农时的实用经验的学习中,汲取修养身心的优秀文化奥秘,本次活动亦是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
戏剧展演:四季传奇里的节气哲学
上午,“节气雅韵・四季传奇”戏剧课程展示在教学楼平台拉开帷幕。这部以二十四节气为叙事经纬的原创剧目,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融入四季故事:立春时节,司海龙王因私自降雨被囚,春神与百姓感念其恩,演绎“知感恩”的开篇寓言;芒种时分,夏神从沉迷享乐到觉醒,借《勤字诀》带领众人重拾劳动热情,诠释“勤躬身”的生活智慧;立秋之日,学童桂花在秋神指引下回溯母恩,以词表心意,传递“弘孝道”的伦理情怀;大寒之际,年兽的善恶之变,在冬神点化下化作“明善恶”的生命启示。舞台上,孩子们用稚嫩却真挚的表演,将节气文化化作成长的光谱,让传统艺术的斑斓与当代视角的思辨在声效中交织,为观众呈现出兼具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视听盛宴。
游园雅趣:节气集市里的千年烟火
手球场与架空层变身“二十四节气沉浸式游园会”。踏入集市,春之摊位的立春许心愿、雨水龙须酥、惊蛰驴打滚,让人在品尝中触摸春日生机;夏之区域的芒种草药香包、夏至扯面、大暑烧仙草,将物候知识与生活实践巧妙联结;秋之角落的立秋投壶、秋分蹴鞠、寒露桂花糕,重现宋代竞技雅趣;冬之天地的冬至捏饺子、大寒腊八粥、小寒写福字,让年节氛围扑面而来。更有剪纸、画糖人等非遗技艺现场展演,艺人指尖流转的不仅是传统工艺,更是千年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节气集市摊位中,“AI体验区”格外吸睛。学生先观看节气科普视频,再参与系统随机抽题的抢答环节,大屏幕实时更新比分,气氛紧张热烈;学生在答题时若有疑惑,也可随时向AI咨询,它会凭借算法和数据储备给出详细解答。该体验区将科技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让学生在知识碰撞中感受节气魅力,展现了学校在AI赋能教育方面的创新探索,为智慧学习开启新路径。
嘉宾们穿梭其间,或参与射箭等节气游戏,或驻足观赏学生制作的宋锦香囊、陶瓷模型,或为AI体验区学生的精彩表现拍手叫好,在体验活动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成果巡礼:汴京风华里的教育匠心
在“汴京十二时辰”成果展区,一场关于宋代文明的立体画卷徐徐展开。“忆宋轩”以时间轴串联北宋风云,传递着文史的气韵;“筑梁居”用竹签桥模型再现宋代营造智慧,探寻数学与科学的奥秘;“雅瓷阁”借AI互动解码制瓷工艺,紧扣AI时代脉搏;“味珍斋”展示宋食制作流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学生们的文创作品、诗词写绘与建筑模型,从历史、建筑、艺术、美食等多元维度,勾勒出宋都汴京的繁华图景。自然科学与节气物候结合,语文与诗词文创交融,美术与非遗技艺碰撞,这不仅是跨学科教学的成果展示,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展区标语所言:“循天时,品食味,传承千年饮食智慧;越时光,寻烟火,领略宋都古今底蕴。”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课程展示,更是教育者对文化传承的躬身实践——从《勤字诀》的戏剧台词到冰糖葫芦摊位的节气讲解,从宋锦香囊的经纬线到二十四节气歌的童声传唱,传统文化不再是古籍里的铅字,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生活美学。
“长将静趣观天地,自有幽怀契古今”,在福田教育的沃土上,在福民小学的校园里,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正化作教育的春风,让中华文明的时间密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更丰茂的文化图景。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