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南都调查发现,超四成受访者见过校园欺凌行为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5-05-27 07:15
图片

南方都市报5月27日A01版。


  • 社交排斥被认为是欺凌行为的比例最高,占67.43%

  • 当遭遇校园欺凌时19.47%受访者可能会选择忍气吞声

  • 57.52%受访者认为孩子“无端情绪变化”是可能被校园欺凌的信号

  • 59.91%受访者认为“学生法治观念淡薄”是导致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全面了解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知现状、应对方式、对预防校园欺凌宣传的建议和期待等,今年4月到5月,南都湾财社联合卡游通过匿名问卷调查和线下走访的方式,发起“预防校园欺凌社会认知度调查”。5月26日,南都湾财社联合卡游共同发布《预防校园欺凌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校园欺凌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表示见过校园欺凌行为,超过一成的受访者经历过校园欺凌。当遭遇校园欺凌时,绝大多数受访者会向老师报告、与家长沟通,或者向同学寻求帮助。但是,与此同时,仍有接近两成的受访者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的预防校园欺凌的科普内容效果一般,甚至没有效果。而随着新型互动娱乐在学生中间越发流行,除了政府、学校、法律工作者、心理医生等专业机构和人士,还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反欺凌主题卡牌、反欺凌电子游戏等互动娱乐会是最有效的预防校园欺凌的形式之一。

43.01%受访者“见过”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43.01%的受访者表示“见过”校园欺凌行为,12.83%的人“经历过”校园欺凌。同时,仍有35.58%的人“没有经历过”校园欺凌,8.14%的人“没有见过”。其中,经历过校园欺凌行为的受访群体认知度也有差异,更多女性受访者自述经历过校园欺凌(18.85%),超过男性比例(8.84%)。

59.91%受访者认为学生法治观念淡薄

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

小朋友如果受到校园欺凌,一般会有哪些行为表现?在最多的受访者看来,孩子“无端情绪变化,例如放学回家后闷闷不乐,活泼开朗的性格突然变得阴晴不定”是可能被校园欺凌的信号,占比57.52%,其次是“身上出现无法解释的伤痕”,占比55.22%。此外,“突然不愿意上学,成绩下降”和“书本、文具、衣服经常无理由损坏、丢失或被涂鸦”也是重要的警示信号。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也对校园欺凌发生原因做了探讨。结果显示,在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中,最多的受访者认为“学生法治观念淡薄”是主要原因,占比59.91%;其次是“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占比48.85%;而“学校教育缺失、管理松懈、缺乏心理指导”,占比24.42%;“家庭教育的欠缺”,占比24.34%。

72.48%受访者认为遭遇校园欺凌后

应向老师报告、与家长沟通或同学寻求帮助

当遭遇校园欺凌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向老师报告、与家长沟通或同学寻求帮助”,占比72.48%;其次是“向警方寻求帮助,通过法律途径制裁”,占比25.31%。 但是,仍有19.47%的人可能会选择“忍气吞声、不采取措施以防止再次被欺凌”。

如果看到别人遭遇校园霸凌,63.81%的受访者会选择“向老师、家长求助,或联合周围的人一起上前制止”,54.07%的人会“事后向警方或校方反映该霸凌行为”,仅有少数人会选择“围观看热闹”,占比1.24%,选择“一起参与”校园欺凌的受访者占比0.71%,而“事不关己,假装没看见,默默走开”的受访者有0.97%。

阅读更多:

拯救“少年的你”!南都发布预防校园欺凌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


南都融媒出品

编辑:董淑云

记者:陈养凯 詹丹晴 王静娟 邱康正 实习生 陈颖熙 王申明

制图:董淑云(即梦AI)

设计:郭红霞

图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