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12时,市民期盼已久的深圳春风隧道主线正式通车。春风隧道作为超大直径单洞上下层盾构隧道,采用直径15.8米的巨型盾构施工,被业界称为“一洞藏双脉”,独创“春风高架+春风隧道”立体交通走廊。
值得注意的是,春风隧道限高3.5米,只允许9座及以下小客车通行,货车、中型及以上客车、非机动车、行人严禁进入。
由于本次开通的是春风隧道主线,并非春风隧道全线,隧道出入口两侧地面道路部分路段仍需要进行施工,请根据导航指引合理规划路线,请勿贪鲜打卡。
“单洞双层”盾构隧道 工程综合难度极大
春风隧道由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负责建设,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西起滨河大道上步立交东侧与滨河大道相接,东至新秀立交南侧接入沿河南路。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为60千米/小时,为小客车专用通道(限高3.5米),全长5078米,其中隧道长4600米。
与平常我们所见隧道不同的是,该隧道是“单洞双层设计”,分为上下两层,每层皆为单向两车道+连续紧急停车带的组合。春风隧道作为超大直径单洞上下层盾构隧道,采用直径15.8米的巨型盾构施工,也被业界称为“一洞藏双脉”。
图说:春风隧道单洞双层设计
图说:隧道上层内部图
图说:隧道下层内部图
地处寸土寸金的深圳中心区,春风隧道采用“单洞双层”设计,充分整合土地资源,地下隧道、地面道路集约化处理,建立低碳、绿色、多层次、多模式、衔接紧密、运作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诚然,“单洞双层”有它的技术难点。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吴浪介绍,春风隧道工程地处滨海区域,水文环境复杂,隧道穿越长距离软硬不均、硬岩地层及多条破碎带,且建设地点为深圳市核心区,施工场地狭窄,周边环境复杂,建筑物、管线众多,具有“大、难、险、新”的特点,盾构单洞开挖直径达15.8米,盾构全长3603米,地层复杂,累计下穿11条断层破碎带,围岩强度最高达173兆帕,加之连续小半径曲线转弯,工程综合难度和风险在世界同类型工程中属于前列。
攻克施工区层层难关 专业措施确保项目安全顺利
据隧道建设方工作人员透露,春风隧道工程在“岩石硬度堪比钢板+断层破碎带+长距离穿越建成区老旧建构筑物群”的高难度施工区,需要攻克重重挑战。
中铁隧道局春风隧道土木总工程师王彬彬介绍称,春风隧道工程盾构掘进主要地质情况为上软下硬及硬岩地层,其中硬岩段占掘进通过地层80%以上,共穿过11条断层破碎带,地质情况相对复杂,直接下穿建构筑物共计28栋,侧穿建构筑物共计78栋。高强度硬岩及软硬不均地层掘进容易造成刀具异常磨损、刀具螺栓断裂、刀具损坏等问题,影响盾构掘进效率。
针对以上挑战,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管线调查、地面雷达扫测、建筑物调查及安全评估、建筑物保护,数值模拟、地面巡视、一环一研判等专业措施以确保项目安全施工和顺利推进。
入选“2018年度央企十大创新工程”
春风隧道采用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春风号”,直径达15.8米,攻克多项超大直径盾构施工技术难题,具备强大破岩与掘进能力。经多年攻关,突破常压换刀、刀盘驱动、智能化控制等核心难题,获多项发明专利,实现自主可控,为大型隧道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春风号”盾构机的创新成果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认可,与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嫦娥四号”登月等同时入选“2018年度央企十大创新工程”,成为引领交通建设的国之重器。
图说:春风隧道路线图
科技狠活 为区域运行按下“加速键”
一方面要克服重重挑战,一方面又要保证工程进度,施工方以一项项亮眼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兼顾了工程的安全与高效。
据介绍,隧道遍布天眼监测系统。依托InSAR卫星遥感与BIM数字建模技术,构建隧道沿线“天眼监测网”,实现5万多个位点、一公里范围内的毫米级沉降监测。通过AI智能分析和风险分级预警,为施工提供全天候、立体化的数据支持。
春风隧道还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安全风险管控平台,集成盾构运行、地层变化、周边建筑沉降等多维数据,实现从地质识别到掘进参数动态调整的“一环一策”。通过AI辅助决策与违章行为智能识别,构建起覆盖全寿命周期的“智慧大脑”,让隧道建设更聪明、更安全。
春风隧道项目凭借过硬的攻坚成效与创新举措,从众多工程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隧协“2024年度重大工程项目”决赛奖。
目前,春风隧道主线的开通便展现出诸多的科技与狠活,期待未来全线通车后,打通春风路段这一多年“堵点”,为区域运行按下“加速键”。
文/乔锐
图/刘正方 刘彦辰
推广
编辑:林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