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中国碳市场成效显著,有望引领国际自愿碳市场建设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7-01 12:44

正值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之际,6月25日,2025全国低碳日“国际自愿碳市场对话”在杭州召开,主题为“巴黎协定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自愿碳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的出台,国际碳市场合作框架逐步明晰。该条款首次明确允许国家间通过碳信用交易机制(ITMOs)合作实现减排目标,为全球自愿碳市场注入新规则。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年以来,我国的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且中国在落实《巴黎协定》第六条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具备多方面优势。“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应更具自信,未来有望在全球自愿碳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

图片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年显成效

控排占比超60%,成本低促双碳落地

南都:正值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之际,如何评价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设情况?

张希良:我国的强制性碳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关键作用在于切实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地实施。目前,该市场所管控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60%以上,且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机制,实现了以较低成本达成减排目标,这是极具建设性的进步,对于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过去事实证明,仅靠行政措施也难以有效推进“双碳”目标,而如今借助市场手段,即以全社会最低成本的方式来实现减排,这是非常重大的进展。

在碳市场数据质量控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人们比较担心我国碳市场数据造假问题,但通过多年建设,在技术、行政等多方面的努力下,数据质量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有效提升了碳市场的数据可信度。

从实际效果来看,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过去,企业几乎不考虑碳排放问题,如今却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治理体系之中,这反映出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意识和行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我国的碳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与我国的碳减排目标相匹配,进一步促进了碳市场的稳定发展。

自愿碳市场是强制市场的关键补充

CCER机制增弹性,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南都:自愿碳市场和强制碳市场的互补性体现在什么?

张希良:现在自愿碳市场和强制碳市场双轮驱动,互补衔接。自愿碳市场为减排控排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如果只有强制性碳市场,控排企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减排,要么购买配额。而有了自愿碳市场的抵消机制后,企业可以购买核证减排量(CCER),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这样一来,可以降低整个国家的碳减排成本,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碳减排的成本,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企业来说,也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南都:目前自愿碳市场的定价机制是怎样的?它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张希良:自愿碳市场的定价机制,归根结底与普通市场类似,主要受企业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影响,由市场进行自主定价。即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反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就会下降。

至于目前的交易产品,据我所知,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正在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推进中国 CCER方法学体系的制定工作。待这一方法学体系建立完善后,将有效增加现货品种。当下,像太阳能热发电、深海风电等是主要的交易产品,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具规模和优势的小而美方法学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具有显著的额外性,还对社会发展和民众理念引导起到积极作用,能有效推动企业和个人行为转变。

我认为,随着方法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现阶段自愿碳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碳市场迈向国际

依托国内基础,有望引领全球自愿市场建设

南都:近日《巴黎协定》通过了两项全国碳市场关键规则,您如何看待当前碳市场的全球发展趋势?

张希良:中国碳市场建设经历了从强制到自愿的阶段,如今正从国内迈向国际化。中国在落实《巴黎协定》第六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中国有望在其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巴黎协定》第六条中的 6.2 和 6.4 款规定,在全球碳市场建设中意义重大。目前,我们拥有基于自愿碳市场,这是基础所在。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中国在全球自愿碳市场建设中可发挥较大作用。

从供给侧、需求侧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看,中国都具备良好甚至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有能力在全球自愿碳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我相信,未来中国将在国际资源碳市场中占据引领地位。

南都:为何中国可以在国际自愿碳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它的优势在哪?

张希良: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核能、森林经营以及碳捕集与封存(CCS)等领域均具有技术优势,这至关重要。技术优势能够保障高质量碳信用的供给。

其次,中国市场需求庞大。就全国强制性碳市场而言,如果按抵消比例为5%,抵消量便已超过3亿吨。众多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碳中和需求,此外,众多上市公司为提升 ESG 表现、吸引国际投资,对碳信用也有着巨大需求,这些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

再者,中国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北京绿色交易所经过多年发展正逐渐国际化,未来还可与香港交易所等开展合作,实现内地与香港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巩固这一优势。

企业出海购碳信用

高标准体系是防风险、赢得信任的关键

南都:随着中国企业日益走向海外,应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或合作机制,确保中国企业在购买或生成国际碳信用时的真实可靠性,避免声誉风险?同时,如何增强国际买家对中国所产生碳信用的信任?

张希良:我认为关键在于建立高标准的规范体系。标准体系可以保证了碳信用的高诚信。中国目前的CCER方法学之所以少而精,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严格的标准要求,力求保证碳信用的高诚信度。这样的高标准不仅使中国的碳信用达到国际标准,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严格。因此,中国海外企业优先选择国内的碳信用产品更为安全可靠。我们并非追求垄断,而是以一致的高标准取胜。

当然,过去出现过一些造假问题,如票据欺诈等,也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各国都在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平台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质量不高的碳信用。

未来,我们应在国内国际 CCER 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化的碳信用交易平台,确保高标准。让企业在中国的碳信用交易平台购买碳信用,可有效规避风险。

南都:我国在国际自愿碳市场发展方面还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张希良:我国在国际自愿碳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标准体系建设,如何将国际通用规则转化为具体可落地的实施标准,这方面还有比较多的工作要做。

其次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易平台、结算平台的建立以及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最后是对国际社会信任度的建立,例如欧盟、美国等地区对我国的碳市场仍存在疑虑。只有构建起高诚信度、高品质的碳信用标准体系和产品体系,打造更可靠的金融基础设施,才能赢得全球的认可。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杭州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