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凉风卷走白天的热气,霓虹灯下,大排档的鼓风机轰鸣,吹响了深圳夏夜的号角。“哐当!” 又一个空瓶被扔进回收箱,玻璃碰撞声刺破夜空,一声声激昂的划拳声盖过烧烤店排油烟机的轰鸣……而另一边,在店铺楼上的住宅楼里,有居民辗转难眠,起身紧闭门窗,“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
这样的场景正在深圳多个社区上演。2023年9月,新版《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下称《新规》)实施后,允许门店“规范外摆”,但建筑用地红线成为不可逾越的边界,现实是,部分餐饮店无序经营,将桌椅扩张至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引发居民持续投诉。
奥一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有多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深圳论坛、民意速办等平台,反映商铺违规外摆的问题。据统计,今年5月以来,仅一个多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平台就有多达33条相关投诉,“噪音扰民、油烟污染、占道经营”成反复提及的高频词。
一面是象征着城市活力的“烟火气”,一面是保障居民生活质量“要安宁”。《新规》为规范外摆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但如何有效落实与平衡是城市治理的精细课题。
商铺如此外摆惹人烦?
近期被市民高频投诉
“桌子都摆到人行道占道经营,经常营业到凌晨三四点,吃烧烤宵夜的人员大声喧哗,唱酒猜拳打闹,严重影响小区居民休息……”
“常年占道经营噪音污染扰民,隔三差五客人吵到凌晨三四点,多次沟通与投诉后就好几天,过后该怎么吵还是怎么吵……”
奥一新闻记者发现,近期在各大平台上有不少类似的市民投诉,均反映夜宵摊、大排档等存在油烟污染、深夜扰民、占道经营等行为。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平台为例,经梳理,今年5月以来,有多达33条投诉,具体来看,所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占道经营,多街道居民投诉外摆桌椅侵占人行道、机动车道。罗湖一位居民反映黄贝街道一直存在商铺占道经营,甚至直接在通行道上的排水口洗碗,影响正常通行。一位宝安居民反映称松岗街道溪头第八工业区松环路,沿街商家占道经营(占人行道、公共车位、机动车道),并表示此情况存在最少5年以上。
其二、半夜噪音扰民,食客深夜喧哗持续至凌晨半夜;一位龙华市民表示,龙华街道东环一路与红华路交界处红华路两侧临街夜宵商铺长期深夜噪音扰民,附近居民深受其害,夜间吵吵嚷嚷的环境损城市形象。
其三,环境污染,商铺附近住户反映油烟弥漫、地面垃圾堆积。龙岗布吉街道百合星城的一位业主表示,小区内的烧烤店,油烟浓度极高,且伴随刺鼻气味,导致整栋楼居民无法正常开窗通风,晾晒衣物被褥沾染油渍,侵害居民基本生活权益。龙华一居民留言称民治街道腾龙路与景龙南路交汇处,夜间烧烤大排档污染周围环境,人行道路及绿岛全是油渍;南山桃源街道一居民表示楼下火锅露天区域架了七八张火锅桌,油烟上浮到宝能城住宅。
☞ 餐饮门店集聚,人流量大的街区投诉量较大
不难发现,投诉量较大的街区均属于餐饮门店集聚,人流量大的地区,如宝安西乡街道,毗邻宝安中心商圈,城中村与工业园交错,人口密度大,且许多小区底商以老式临街铺面为主,店内面积有限,外摆成商户生存刚需。以上均给规范外摆的治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违规外摆现象较突出。
☞ “投诉-回潮”循环,有街区存跨年“顽疾”
从投诉集中性来看,龙岗布吉街道京南路,这一老牌“夜市一条街”,自去年底至今一直投诉不断。早在去年5月,就有网友反映布吉街东龙威花园沿京南路附近多家饭店通宵外摆,噪音扰民,2个月后,再次被投诉,彼时相关部门表示“街道结合夜间执法攻坚行动,组织人员前往京南路周边开展巡查,现场清理占道经营行为1宗、乱摆卖5宗,并表示将加大该处及周边的巡查力度、加大对“薄弱时段”重点投诉路段及点位的值守力度。”然而,今年6月初,正值中高考季,一位龙岗市民再次反映布吉街道京南路35号附近大排档占道经营且扰民,其建议6月7月中高考期间禁止大排档外摆。“我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社会环境,小区物业都倡导轻声细语,暂停广场舞,可居民楼附近还有很多大排档外摆到深夜,顾客喝多了就会大喊大叫扰民。”
奥一新闻记者进一步检索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相关关键词,对于类似食肆外摆致噪音扰民情况,有不少网友表示“深受其扰”。
官方积极行动为何投诉量不减?
有市民呼吁治理不能“一刀切”
何为“外摆”?是指商场、门店将商品、桌椅等经营物品摆放到建筑用地红线外的公共区域(如人行道、广场)进行经营。对于部分面积狭小的店铺来说,空间扩容是刚需,而外摆是最经济的扩容方式,此外,露天氛围能刺激消费,热闹氛围吸引更多客流。
在深圳商场、门店外可以随意外摆吗?答案自然是不可以。《新规》第十七条规定指出,商场、门店超出门、窗外墙摆卖、经营的,应当符合规范。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部门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该条款规定不等于放开商场、门店外摆,原则上只有在主要商圈的商业建筑红线内,在不阻碍交通、不占用消防通道、不发生噪音扰民等的前提下,符合相应规范才可以,超出门、窗外墙摆卖、经营,违规外摆的仍然会受到处罚。具体的规范要求后续市城管和综合执法部门将会制定出台。
无序经营、违规外摆,会受到什么处罚?《新规》第十七条规定,违反前款规定超出门、窗外墙摆卖、经营的,由市、区城管和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没收违法摆卖、经营的物品和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
☞ 处置机制依赖“劝导教育+短期值守+低额罚款”组合
奥一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从近期深圳多份官方回应来看,针对市民投诉,多由各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组织执法人员接诉后24小时内到场处置,流程多为对当事人进行普法教育、告知、劝导或警告,督促规范经营,责令当事人立即清理占道经营物品,部分商家被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常态治理方面,也多由街道组织综合行政执法队安排人员,加强日常巡查与管理,联合公安、交警等部门建立巡防机制,如布吉街道曾连续两日值守至凌晨三点。
龙华街道一工作人员对占道经营的店铺负责人进行劝导教育,商户正清理外摆物品。来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然而从这些回应中,也暴露出执法手段的单一且缺乏持续性。布吉街道和新安街道的案例尤其典型——布吉街道采用“值守至凌晨三点”的人海战术,但仅能维持短期秩序,京南路违规外摆问题反复回潮;新安街道对一违规商户处以一千元(即《新规》最低档)罚款后,该商户一周内再次违规外摆。尽管回应中反复提及“加大巡查力度”“加强值守”,但缺乏具体长效措施。更大的难题是,治理效果往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商户自律与消费者自觉,仅靠劝导、警示难改其行为惯性。
☞ 聚焦违规外摆,奥一持续关注
今年以来,奥一持续关注违规外摆的现象。4月,奥一新闻报道龙岗区布吉街道京南路与中元路交汇处存在大排档违规外摆现象。5月初,布吉街道办事处回应表示,街道已将京南路列为重点整治区域。5月11日晚8时许,奥一新闻记者进行回访,仍然可见不少桌椅外摆至商户门店外。5月17日,布吉街道组织28名执法人员集中清理占道经营15家,约谈违规商家并安排专人值守至深夜,严防问题“回潮”。
记者回头看发现该区域仍有外摆。奥一新闻记者蒋清君摄
6月,华富小区的居民向奥一新闻反映,龙华街道华富市场长期存在摊位堵塞居民楼消防通道及管理混乱等问题。奥一报道后,龙华街道高度重视,组建监管整治专班,累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5次,出动人数923人次,检查整改超门线经营794宗、流动商贩乱摆卖181宗,查处机动车违停295宗,整治堵塞消防通道42次,整改噪音问题10次。
奥一新闻记者摄。
不难看出,深圳官方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并积极采取行动。然而,根治外摆顽疾,官方劝导、警告、没收、罚款等方式,仅是手段而非目的。
走访过程中,一位居民许先生向记者表示:“如果不管,噪音和占道确实惹人烦,如果真管得严了,又怕晚上出去聚餐没气氛。”这句话道出当前的矛盾现状——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需要这份烟火气,作为市民饮食“刚需”,消费者也需要商铺提供的便利服务,但部分商家无序经营又难免带来的噪音、油污与安全隐患,执法面临难题。
☞ 市民声音:不应一刀切,城市需要烟火气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摆摊”“外摆”的讨论并未停止。据南方+报道,在部分市民对噪音扰民、油烟污染等问题的投诉声浪之外,也有部分市民表示路边摊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不应“一刀切”,而应寻求规范与便利的平衡。
“但太干净了也有问题——在澳门饿得想找个地方吃东西,都不好意思坐在路边,少了点烟火气。”
“从小在上海长大,几乎没见过夜宵摊,来深圳就是喜欢这里的烟火气。”
“与其全面禁止,不如好好规划几个集中摆摊点,既方便管理,又能保留市井气息。”
三方合力共建“有序的烟火气”
深圳是典型的夜生活繁忙城市。美团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深圳夜间餐饮消费指数高居全国第三。极具烟火气的夜宵摊、大排档既是深圳餐饮市场的一大特色,也是表达岭南饮食文化、延续社交以及娱乐放松的一大载体。
但违规外摆被频繁投诉的现状,暴露出传统治理的失效。当执法者仍以“劝导+值守”应对,商户算清低额罚金与营收之间的“经济账”,消费者不文明行为缺乏约束时,“整治-回潮”便成死循环。
仅靠有关部门的执法规范已无法满足当下多方利益诉求。如何变“堵”为“疏”,找寻其间平衡点?破局关键,或在于执法者、商户、消费者三方共治。
治理方面,深圳各区已涌现一批创新做法。在南山区,深圳保利文化广场外广场市集引入了智能杆设备,以边缘计算实时捕捉外摆越界、噪音超标,让执法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干预;沙井街道打造沙头美食街这一门店划线外摆示范街美食街,建立起商户“每个月25小时志愿服务”准入机制,并出台《沙井街道关于探索规范门店划线外摆工作指引(试行)》,一条黄线划出“规范有序”。大鹏一市场摊贩疏导点创新治理方式,实行“摊主值日生”制度,建立轮流值班制,每天安排一名摊主负责监督摊点周边的卫生、秩序、安全,不仅降低政府资金投入,同时提升了管理效能,也实现了摊主的零费用。
执法不仅只靠“人盯人”,商户自律、消费者自觉才是长久牌。市民作为消费者,同时也是城市治理的参与者。深圳的“烟火气”需要每位食客共同维护:深夜就餐压低音量,避免喧哗划拳;尊重商户劝导,及时挪让占道桌椅;发现严重扰民或违规占道,立即拍照取证并向城管热线举报……这些细微的文明自觉,正是构成深圳文明城市的基因。
六月初,毗邻高考考点盐田高级中学的盐港夜市宣布,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迎考环境,夜市运营方和摊贩很快就形成共识:6月6日到6月9日21:00,盐港夜市暂停营业。此举被不少网友点赞,称之为“深圳文明城市的温度”。
市民李小姐表示,“晚上约几个好友出去吃点夜宵,聊聊天,是我这一天最放松的时候,生活在深圳,我们需要这样的烟火气。”
与城市对话
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而城市的向心力由无数人和细节构成。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如何让多元治理的主体纳入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由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汇聚民间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不仅为城市凝聚共识,更实现议题的共治链——建立“议题发现-深度调研-方案共创-政策转化”全流程机制;实现多城协同体——针对跨区域治理难题,联动超大城市开展“云端会诊”;实现双向赋能场——既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厅,也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公众参与、专业建言与政策反馈的深度互动,在街巷治理中雕琢温度,在数字治理间丈量精度,让城市进化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廖静文
编辑:刘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