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语言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七成,如何释放商业价值?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5-07-03 12:42

医疗大数据如何打通从科研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前沿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如何推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7月2日,毕马威中国在北京举办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发布会暨榜单颁奖典礼,并发布毕马威中国《首届健康科技50》报告(以下称《报告》)。

《报告》将健康科技产业链分为应用层、技术层和基础层三大板块。其中,应用层主要体现在科技对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赋能作用,包括研发、生产制造、服务支付等关键节点;技术层则由提供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供应商构成;而基础层则涵盖了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支撑服务的企业,主要包括数据服务、硬件设备以及底层技术服务等核心要素。

《报告》还涉及医疗大模型等热点话题。目前,医疗大模型主要分为五类,包括大型语言模型(LLM)、语言条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图学习大模型、视觉语言大模型。

在全球范围内,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发布的医疗大模型中,按模型类别来看,大语言模型数量最多,占比近65%;按分布海内外发表数量来看,中国发布数量占比超70%。

图片

据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和生命科学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黎志贤观察,AI大模型赋能医疗行业的全链条环节,覆盖从健康监测到慢病管理,从辅助诊断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从医学影像分析到药物研发等多元化场景。他表示,作为AI技术的重要智慧引擎,大模型技术正在通过“从局部到整体,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融入医疗与生命科学的各类场景,这一趋势不仅重构了传统医疗软件系统的架构与应用模式(如HIS、EMR、CDSS等),还借助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为更广泛的医疗场景带来了“AI+”的创新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24年至2032年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到2032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10亿美元。

微医控股董事会主席兼总裁张君表示,AI已经成为重塑医疗生产关系的破局关键。据其介绍,国内健康科技企业现已在天津落地运营AI健共体,建设升级人工智能总医院,依托自研医疗大模型及“5+1智能体”(AI医生、AI药师、AI检查、AI健管、AI智控和AI健康管家),贯通诊疗全链路,实现基层能力、健康指标“双提升”及医疗成本优化。

然而,《报告》也注意到,AI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伦理与公平性挑战,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注重数据隐私保护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另外,毕马威中国审计合伙人周硕认为,医疗大模型发展处于早期,行业虽然经过了“产品打造”阶段,但亟待通过“性能验证”释放商业价值。目前,对大多数医疗大模型依然缺乏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的验证和监管体系,是大模型商业化推广限速因素。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编辑:甄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