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天涯》杂志公号在2025年第4期新刊出版上市推文中,以“《天涯》编辑部”名义,就“近来,关于作家涉嫌抄袭的事件层出不穷,读者反应强烈”这一现象,发布题为《在今天,有必要重提“创造力”》内容,重申“存在抄袭行为的(本刊)作者,一经发现,将予以公布谴责,刊物将拒绝刊发其任何作品。”
近日,数家媒体连续报道了读书博主“抒情的森林”在社交平台的“鉴抄”行为,多名作家被质疑“过度借用”他人文本,这一事件绵延多日。《天涯》杂志并未被卷入“鉴抄”事件,但此次以较为正式的方式,重申对抄袭行为的反对态度,主动性值得赞许。作为发表平台,《天涯》成为第一家参与本轮反抄袭讨论的文学刊物。“为天涯的态度点赞”,在留言区,网友如此一致地肯定《天涯》做法,也传递了公众期望。
《天涯》的发声并未局限于批评作家的抄袭,还通过对办刊宗旨(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的强调,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文学的抵制呼吁,阐述了“创造力”的重要性。综合这样的表述可以看出,《天涯》是将抄袭行为等同于破坏“创造力”来看待的,在这段不长的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担忧中不难发现,在文学与发表平台所面临的考验与困境下,作家的抄袭无疑是雪上加霜。
被高度关注的网络“鉴抄”事件中,有媒体发现,《收获》杂志7月2日以留言的方式,对“鉴抄博主”“抒情的森林”进行了感谢,“读者‘抒情的森林’您好,连日来,《收获》编辑部持续关注您的笔记、讨论您指出的现象。真诚感谢您的督促!我们呼吁更纯净的原创。”这样的互动方式也得到了网友的认可,“更纯净的原创”这一说法显然是指向抄袭对文学的污染,虽然没有在官方平台发表正式声明,但《收获》编辑部在社交媒体上的露脸,表达了反抄袭的鲜明态度。
此外,《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收获》《十月》《花城》《长江文艺》等杂志社的官方公号,连日来陆续转发《文艺报》6月25日发表的评论《文学创作要“修辞立其诚”》。文中提到的“更好地守护文学的原创品格、构建健康的创作生态”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人认为,这是文学期刊的一次集体反应,是在用含蓄的方式声明一种立场,捍卫一种精神。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在虚构的艺术当中,“抄袭”却如一根刺,让读者如鲠在喉,这不仅有损作者的诚实与诚信,更有损文学最根本的魅力。
需要看到的是,在一众文学期刊中,目前唯有《天涯》的参与符合公共讨论的特征,具备公开化、理性表达、有建设性等要素,示范效应明显。而且《天涯》最为直接地提出,对被认定的抄袭者,给予“公布谴责”“拒绝刊发”的惩罚,这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震慑力,有助于提高作家们的反抄袭意识,主动杜绝抄袭、过度借用等非原创行为。其他文学期刊,不管是否愿意参与这场公共讨论,都应意识到,对抄袭的零容忍是维护发表平台公信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态度需要言说来表达,更需要行动来证实。□ 韩浩月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