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里的文物造型被赋予现代声音,当传统雕塑技艺遇上了现代科技与艺术表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彩田学校(以下简称“彩田学校”)开设的创新课程《声音雕塑》,正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创造性地将艺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为一体,以让雕塑“发声”为核心,带领学生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之旅。
学生们观看中国国际博物馆AI文物讲解
课程引导学生们突破简单的模仿,深入“破译”艺术密码。学生们从中国的陶鹰鼎、十二生肖俑到古希腊的石雕,乃至现代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中汲取灵感,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化身“科学小侦探”,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发声的原理,例如用塑料瓶、吸管模拟气流振动的原理。
学生了解陶笛制作过程
掌握原理后,学生就正式进入动手创作环节。从捏个能吹响单音的小鸟陶笛,到挑战能吹出do re mi 的三音阶,最终挑战终极目标——让动物雕塑开口唱歌。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学生的造型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精确计算吹嘴位置、音孔大小,化身“声音工程师”,让泥巴真的“唱出歌来”。
学生们动手制作过程中
学生们的创作还不止于此,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微电影《陶音未央》,将自己亲手创作的陶笛搬上“大荧屏”,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讲述了陶笛是如何“唤醒”沉睡的校园、艺术如何改变生活的故事。
学生在拍摄微电影
学生为微电影配音
《声音雕塑》课程的成功实践,离不开背后的教师队伍——他们打破学科壁垒,巧妙地将“美”的造型、“动”的旋律、“硬”的科学原理、“变”的材料奥秘以及“炫”的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兼具专业素养与教学热情。他们耐心引导,陪伴学生们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精彩成果,成为了学生创新探索路上的“引路人”。
学生们的创作成果
该课程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承的生动实践,重新赋予了“沉睡的”文物造型以新的“生命”和“声音”。其“美术+音乐+物理+化学+信息科技”深度融合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知识割裂的问题,将多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怎么让泥巴雕塑唱歌”等真实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操能力、探究精神、艺术涵养等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同时,创作成果走进社区,为周围居民们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体验。
彩田学校的《声音雕塑》课程,不仅是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新课程,更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教育探索,它以创新的模式点燃了学生们的创新火花,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焕发新生,同时也为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