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暗访透视城市治理,激浊扬清测评服务温度。南都东莞新闻部推出全新栏目《民呼我测 共建美好东莞》,聚焦东莞民生实事与公共服务,记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亲身测评问题症结点,助力解决市民急难愁盼,贡献智媒之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携手各方共建美好东莞。
近日,东莞南城一小区室外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发生火灾,烧毁上百辆电动自行车,使得停放充电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南都此前报道:逾百辆电动车烧毁背后:实探东莞小区充电区域的隐患与难点。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东莞城区一些小区充电停放点存在靠近燃气管道旁、正对电梯、靠近入户门厅等与要求不符的隐患。
城市假日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棚起火,逾百辆车烧毁。
东莞市消防部门也向南都介绍,东莞在推进小区充电停放场所规范化管理及消防设施建设时,会遇到场地资源紧张、“重建设轻维护”、设备维护责任没人担等现实棘手难题。那么,面对上述难题,东莞要如何解决小区场地资源紧张问题?目前还面临哪些现实难题?接下来是否会推出一些新的举措?
7月11日,东莞市住建局回应南都记者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方案》,在居民住宅小区增设停放充电设施按照设备管理办理相关手续。由于安装充电设施不属于建设工程范畴,暂无法规政策要求建造单位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办理建设工程审批手续。
按照《民法典》二百七十八条规定,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增设属于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应征得相关业主同意。按照职责分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协助属地镇街(园区)推进既有小区增设设施。
截至目前,东莞全市1423个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的既有住宅小区中,1288个小区已建成充电设施共5932处,已建成充电端口10.73万个,全市近72%小区达到5:1车充配比。去年以来推动新增端口3.6万余个,增设数量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仍有部分早期建设的小区因场地资源紧张而存在选址困难的情况。
海德城市花园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停放区旁边是燃气管道(图中黄色管道)。
根据电动自行车隐患全链条整治相关政策,对于在既有住宅小区内利用公共空间设置停放场所、充电设施,涉及规划调整的,优化程序简易办理,不涉及规划调整的,无需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具体由城乡规划部门(自然资源部门)落实。对于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位置选择,是否涉及规划调整,以城乡规划部门(自然资源部门)意见为准。
记者还注意到,去年由东莞市消防救援部门起草,市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规范》于2014年7月15日实施。如今,该文件发布近一年时间,对东莞推进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方面起到了哪些正向积极作用?
对此,东莞市住建局方面介绍称,该文件属于推荐性标准。该标准实施后,为既有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建设,以及物业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加强对充电场所日常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提升住宅小区消防安全水平。
其还称,在收到市消防救援部门转发的文件后,该局要求督促属地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消防部门相关要求做好工作。此外,该局主动加强与消防部门沟通协调,将其职能中涉及物业小区的消防工作纳入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内容,消防部门可将物业企业配合开展有关消防工作的良好行为、不良行为推送住建部门执行信用记分,形成“你指导、我督促”的联动机制。
对于记者采访过程中,个别物业企业负责人提到的“东莞既有住宅小区红线内空间有限,符合规范要求的场地稀缺以及现有区域改造,加装防火分隔及自动消防设施成本高、难度大”等现实难题,东莞市住建局方面表示,上述问题也是东莞部分小区存在的现实难题。尤其很多早期开发小区,规划设计时并无考虑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需求,导致停放空间少、充电桩不足。
南城名苑小区充电停放区就在小区进出口,且与电梯距离仅2米。
对于因场地资源紧张、无固定停放场所、无电源条件的既有小区,国家政策是支持依法依规合理利用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停放充电设施。接下来,该局将按照省市有关工作要求,立足部门职能职责,主动担当作为,认真做好住建领域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工作。
在具体措施方面,对于小区内有建设条件的,该局将继续指导镇街房管所、物业服务企业做实做细工作,加快推动停放充电设施建设。同时,该局正组织对地资源紧张的住宅小区摸排工作,拟请市整治专班将这类小区纳入到东莞市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建设三年行动部署中来,从市的层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镇街(园区)推动在住宅小区周边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一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停放充电需求。
同时,该局将继续督促物业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服务区域内电动自行车堵塞占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违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对拒不改正、情节严重的及时报告村(社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等部门并协助处理。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