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三甲医院90%护士需本科以上学历、县医院招聘全面要求本科的就业挤压,广东大专中专护理毕业生陷入“学历高墙”困境。与此同时,全省49家免陪照护试点医院却面临专业照护人才荒。7月11日广州国际护理博览会上,广东省护士协会联动19所职业院校与30家医院,成立护理联合产业学院及护理集团,构建“入学即就业、毕业即上岗”的闭环体系。这一创新平台计划三年内培育超万名“双能型”照护专才,让被学历门槛阻挡的护理生重获职业通路。
大会以“提振护理新质生产力,优化整合照护新格局”为主题,宣布了整合照护专家委员会、整合医疗照护与管理职业教育分会、联合产业学院/护理集团的正式成立。这一重要事件,为广东省护理行业搭建了跨领域协同发展的新平台,标志着在构建高质量医养照护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步伐,更为解决护理人才供需矛盾、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香港镜鉴:
分层照护体系的经济账 提升效率为多方减负
“香港没有‘免陪’概念,因为生活照护本就是护理的基石。”香港骨科护士协会顾问曾永华道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内地兄弟城市在护理、陪护、照护等概念上的关键差异。
在香港伊利沙伯医院,分级照护体系高效运转:经数周培训的助理技术员负责基础生活照护,时薪约60港元;专业护士则专注静脉穿刺等医疗操作。政府补贴机制使患者日均自付仅300港元,照护成本被纳入医疗统筹体系。
反观广东试点,深圳一对一照护280元/天的费用同样定价亲民,当选择一对多面陪照护,定价则可以缩减到140元/天。由之解放的家属陪护成本,是足以覆盖大多数患者家庭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曲英算过一笔账:“若术前三天选择一对三照护,每天80元比请护工便宜近200元。”
但优质护理和照护,给医院、患者、家庭带来的减负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每减少0.5天的平均住院日,医院的病床流转产生的效益就超过1000港币。而且患者的实际花费、时间成本也得到兼顾。”曾永华先生表示。
广东探索:
免陪照护探索前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广州作为医疗重镇,积极响应免陪照护试点工作,多家医院成为先行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林清然在采访中坦言,医院在推进免陪照护过程中,面临着政策改革与护理员培训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需打破原有护工管理机制,建立以护士为主导、医疗护理员为辅助的新型照护团队;另一方面,医疗护理员的资质培训与认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林主任建议,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疗护理员,以满足临床需求,提升照护质量。
在基层地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免陪照护服务同样取得了积极进展。护理部主任温曲英介绍,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免陪照护认知度低的问题,医院通过多渠道宣传,有效提升了患者的认知度与接受度。
开展免陪照护后,试点病区约40张床位,医疗护理员配备6~8人不等,家属陪护从原来的40人,减少至6到8名医疗护理员,医疗护理员会带患者做检查的同时,进行许多基础的生活照护工作。通过专业评估,按照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进行分级收费,术前三天提供80元特惠套餐,术后则启动140~280元阶梯价。
而在深圳龙岗中心医院,一场“叙事医学革命”同步上演。护理部主任陶艳玲展示着“肺腑之言工坊”记录本——具备叙事能力的护理员通过倾听患者故事,将心理照护融入日常服务。三年间该院服务超2.6万人次,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将减少1天左右的时间,病房水电费直降四分之一。
跨界组团:
联合学院成立集团,为大中专护理人才谋就业
面对护理领域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广东省护士协会积极作为,联合省内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机构和护理服务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广东省护理联合产业学院和广东省护理集团。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校院合作、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的方式,全面推动护理行业的发展。
协会会长彭刚艺告诉南都记者,此次协会引领创建的产业学院、护理集团的模式,根本目的就是用标准化的培训破解人才断层的问题。新成立的护理联合产业学院直击教育临床脱节、大中专学历护士的职业路径模糊等痛点。计划对现有的课程进行重构,开发《基础照护学》《免陪照护实务》等特色教材,将照护能力植入护理专业课程;同时倡议创设“助理护士”“健康助理”新岗位,衔接医院-养老院-社区服务场景;协会还将建立全省护理人才库,开发就业智能系统实现“入学即就业”;同时牵头编制《广东省免陪照护服务标准》,推行“零味道、零约束、零伤害”质量文化。
荣誉会长、原暨南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陈伟菊表示,“未来三年,我们将通过‘1+X’照护师证书制度培育万名复合型人才。”首批49家示范医院将作为实训基地,推动产教融合从概念走向落地。随着《广东省免陪照护服务标准》制定推进,未来的医疗照护人才从“第三方派遣”转向“职业化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尹茉妮